香菇与红米轮种,实现土地肥力循环
在我国的农业领域,一直有着“一季稻,一季菇”的种植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土地的充分利用,还实现了土地肥力的循环,最终达到了双丰收的目标。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这种神奇的种植方式。
在这个模式下,土地被充分利用起来,同时还解决了村里留守妇女和老龄人的就业问题。今年种植的覆土水香菇可产鲜品900吨,产值可达700多万元。合作社正积极申报国家无公害食用菌产品及原产地认证,更好的打出知名度。
香菇与红米的轮作模式在凤洋村,他们采取了一种独特的香菇与红米的轮作模式。从江西考察回来后,曾宪昆即借鉴过来,在自己基地的稻田种植了100万多袋覆土水香菇。冬春季出完菇后,废弃的菇袋还可作为春秋季播种红米的肥料。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通过这种香菇与红米的轮作模式,凤洋村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一方面,香菇和红米的产量都有所提高,产值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减少了化肥的使用,保护了土壤肥力,对生态环境也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据县食用菌办主任林富师介绍,这个菌株适合凤洋这边栽培,香菇质量好,去年曾获得省评优质奖和铜奖。通过这个点,由主管部门推广到各个乡镇去种植,现在已经有三个乡镇都想发展这个覆土水香菇。
项目 | 内容 |
---|---|
种植面积 | 100万多袋覆土水香菇 |
产量 | 900吨鲜品 |
产值 | 700多万元 |
就业人数 | 村里留守妇女和老龄人 |
在福建凤洋村,一片生机勃勃的稻田映入眼帘,这是由党支部、合作社、基地与农户共同打造的“香菇红米轮种”新模式带来的成果。自2011年3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土地肥力循环利用的典范。
模式创新:轮种模式与土地循环利用凤洋村采用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并与“基地+品牌+市场”的产品直销方式相结合。通过轮种香菇和红米,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冬春季,村民们利用废弃的菇袋作为春秋季播种红米的肥料,实现了红米和香菇的循环生长。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还减轻了环境污染,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未来展望:推广与复制凤洋村的“香菇红米轮种”模式已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并计划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目前,已有三个乡镇表示希望发展覆土水香菇种植。这一模式有望在更多地区落地生根,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