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中华鲟繁殖量突破12万尾,创历史新高
年份 | 繁殖数量 | 备注 |
---|---|---|
2019年 | 41万颗鱼卵 | 收获鱼卵,孵化出子二代幼鱼13.3万尾 |
2021年 | 60万尾 | 孵化鱼苗,培育10至20厘米规格幼鱼25万尾 |
2023年 | 120万尾 | 繁殖数量创历史新高 |
11月7日,据三峡集团官网,10月底,三峡集团2023年度中华鲟人工繁殖工作结束,共繁殖中华鲟鱼苗120万尾,繁殖数量创三峡集团开展中华鲟人工繁殖工作40年来新高。2009年起,我国禁止科研捕捞野生中华鲟,在此情况下,生物多样性中心率先突破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生物多样性中心用五年时间实现了中华鲟繁殖从万尾到十万尾再到百万尾的大幅度跨越。
4月9日,在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23万尾中华鲟放归长江,大规格中华鲟放流数量创历史新高。此次活动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宜昌市人民政府、中国三峡集团共同主办。本次放流中华鲟均为三峡集团2009年以来繁殖培育的子二代中华鲟。
近日,笔者在凤冈县花坪镇鱼跳村黔凤渔业公司中华鲟养殖基地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出池的中华鲟进行筛选。目前,养殖基地繁殖的鲟鱼已达12万余尾,预计下个月可以达到20万斤。
据该公司负责人田东介绍,渔业公司成立于2012年,今年的这批中华鲟将在年关按每公斤50—70元批发、零售,预计产值可达600余万元。田东说,他计划明年将扩大养殖规模,并打算发展鲟鱼养殖合作社,让乡亲和他一起养殖中华鲟,一起致富。
作为我国唯一专门进行中华鲟研究保护的科研单位,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2019年两批次繁殖过程共收获鱼卵41万颗,最终孵化出子二代幼鱼13.3万尾,数量为历史之最。6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中华鲟研究所保育车间,中...
凤冈中华鲟繁殖量突破12万尾,创历史新高。已经解释清楚,现在来看凤冈鲟鱼繁育创新高,助力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
技术突破,繁育创新高因为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不仅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未来,因为更多养殖基地的建立和技术的普及,中华鲟养殖产业有望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凤冈鲟鱼繁育创新高,不仅彰显了我国在中华鲟人工繁殖领域的实力,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这一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启示,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借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