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饲养管理技术是鹿类养殖过程中,对鹿群进行科学饲养和管理的综合技术
梅花鹿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其养殖管理技术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梅花鹿饲养管理技术,为养殖户提供全面、实用的指导。
四川省小金县广大牧区和半牧区多年来草场严重超载放牧,草畜矛盾突出。为了恢复生态,养殖梅花鹿成为了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特制工具将特制的标牌卡在鹿的耳下缘,用特制笔在牌上写出所需要的鹿号,为鹿卡耳号和上标牌应在仔鹿产后3天进行。
合理的布局和组群是减少公鹿死亡,提高鹿群水平,提高母鹿繁殖率及提高鹿茸产量的重要因素。在四川畜牧兽医·2012·3期中提到,合理的布局和组群可以提高鹿茸产量,特别是再生茸,不但长出二杠茸,而且产量平均可提高2~3倍。
仔鹿断乳一般在8月20日前后进行,断乳后要按照仔鹿的性别、体质强弱、个体大小等情况分为若干个小群、分群饲养。仔鹿圈应设置在远离母鹿圈舍的地方,也可将母鹿拨出,仔鹿留在原圈中。离乳初期的仔鹿,由于骤然离开母鹿,会鸣叫不止,精神状态、食欲都受到很大影响。饲养员要更加耐心护理,经常呼唤仔鹿,接近鹿群,缓解仔鹿的焦燥不安。
四、长茸期的饲养管理公鹿每年4~8月中旬是长茸季节。鹿的长茸期是指鹿从脱角长茸或脱盘长茸到鹿茸成熟收锯这段时期,大约经过60~80天。长茸期这段时间,公鹿性欲消退,新陈代谢旺盛,食量增加,公鹿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根据观察,3~4岁梅花鹿,二杠茸生长时间约55天,平均每天增重17.7克,马鹿平均每天增重50克。
五、配种繁殖梅花鹿2岁以上性成熟,2岁半到3岁配种较好。母鹿于8~10月发情。发情时,兴奋不安,眼角流粘液,气味异常,常吱吱鸣叫,阴部粘液增多,喜接近公鹿。发情16~36小时排卵,要掌握时机,适时配种。配种方法有:群配、轮配、互配等。
母鹿在8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配种期。这时要喂给丰富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日喂量3.5~4.2千克。其中精料1.1~1.2千克,多汁料1千克,青粗料1.4~2千克。钙粉、食盐各20克,对配种母鹿分群管理,要有专人值班看管。一个发情期的交配次数控制在2~3次为好。
幼鹿正处于一个关键的生长发育阶段,如果这段时期管理不当,可能会对其未来的生产性能产生长远影响。因此,科学的饲养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着鹿群生存质量,也是提高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本规程规定了梅花鹿饲养管理的术语和定义、场区建设、饲养管理、繁育技术、卫生防疫、收茸、档案管理。本规程适用于圈养梅花鹿的饲养管理。
阶段 | 饲养管理要点 |
---|---|
哺乳仔鹿 | 及时清理仔鹿身上的湿毛,确保仔鹿及早吃到母乳;避免有气味之物触及仔鹿,防止母鹿拒哺。 |
离乳仔鹿 | 按照性别、体质强弱、个体大小分群饲养;加强护理,缓解仔鹿的焦躁不安。 |
长茸期 | 增加营养物质摄入,满足公鹿生理需求;做好鹿茸生长进度记录,及时收茸。 |
配种期 | 掌握发情时机,适时配种;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受胎率。 |
恢复期 | 补充营养,恢复体质;做好鹿群更新,淘汰低产鹿,补充优良幼鹿。 |
在鹿饲养管理技术是鹿类养殖过程中,对鹿群进行科学饲养和管理的综合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鹿养殖:案例解析与未来趋势。
梅花鹿养殖案例:四川省小金县的成功之道四川省小金县,地处高原,这里的草原资源丰富,是梅花鹿的理想栖息地。近年来,小金县通过科学养殖梅花鹿,不仅实现了生态保护,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在饲养管理方面,小金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梅花鹿进行编号管理,确保每只鹿都能得到精心的照顾。仔鹿出生后3天内,工作人员就会为它们戴上特制的耳标,以便于追踪和管理。
在仔鹿的饲养管理上,小金县采用了分群饲养的方式。离乳后的仔鹿,会根据性别、体质和个体大小分为不同的小群,分别进行饲养。这种精细化管理,有助于仔鹿的健康成长。
为了提高鹿茸产量,小金县养殖场采用了控光养鹿的方法。通过在鹿舍内设置简易塑料大棚,并安装水银灯,为梅花鹿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提前38-39天让鹿茸生茸,公鹿头杈茸产量可提高0.88%-13.8%。
腐植酸钠添加剂:促进鹿茸生长在饲料中添加腐植酸钠,也是小金县提高鹿茸产量的重要手段。腐植酸钠可以促进梅花鹿的新陈代谢和营养吸收,从而为鹿茸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试验数据显示,添加腐植酸钠的鹿茸单产比对照组提高了17%。
小金县养殖场在配种繁殖方面,选择耳大、生长快、质量好的梅花鹿作为种鹿。通过科学配种,提高了种群的品质。同时,注重观察母鹿的发情期,确保适时配种。
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小金县梅花鹿养殖的成功案例,为我国梅花鹿养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来,因为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梅花鹿养殖将朝着更加科学、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