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鹿产茸量低,如何有效提升

鹿产茸量低,如何有效提升?

鹿产茸量低,如何有效提升
一、科学饲养

1. 生茸前期

公鹿经过配种后,体质瘦弱,加之春季低温环境,急需恢复体魄,为换毛和生茸提供物质基础。饲养上应提供富含淀粉、矿物质和适量蛋白质的饲料。具体日粮配比:精料1.5--2kg,多汁料1.5--2kg,青粗料3--4kg,石粉或骨粉30g,食盐25g。

喂食多种维生素可多产茸15.5%;喂腐殖酸钠、微量元素,可提高产茸量5.2%~20%;加喂硒及维生素E,可多产茸15%~35%;刺激鹿茸生长点,即公鹿茸长出3.3厘米时,从鹿茸顶部纵向切开1~2厘米,或用刀片纵向开一道缝,可多产茸30%。处理后,一般当年可长成一副成型二杠鹿茸。

另有试验表明,在公鹿日粮中添加甲基睾丸素,马鹿每天喂100毫克,梅花鹿喂50毫克,有明显的增茸效果,并有利于再生茸的生长成型。

二、环境调控

光照

鹿茸的生长期是从春季鹿脱角开始到夏末鹿茸接近骨化为止。春分前后,日照时间昼夜相等,鹿开始脱角生茸,因为日照时间不断延长,鹿茸生长速度逐渐加快;夏至以后,因为日照时间的逐渐缩短,鹿茸生长速度也逐渐变慢;从立秋至立冬之间,是鹿茸快速骨化和停止生长期。

利用塑料大棚控制光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鹿茸的生长期,提高鹿茸产量。

空气湿度

公鹿生茸多少具有较稳定的遗传性,因此要选择产茸量高的鹿品种饲养。根据实践观察,空气湿度大,茸生长快,如果长期干旱,实行人工降雨,能明显提高产茸量。

三、技术管理

适时收茸

生茸期经常观察鹿茸的长势情况,掌握适宜的收茸时机和确定收茸的种类,是提高鹿茸产量与质量的关键。无论哪种规格的鹿茸,均应在茸顶端饱满且无拉沟时收获。收茸过早会影响产量,收茸过迟则骨化程度高,影响鹿茸质量。

梅花鹿茸应尽量收到三杈,马鹿茸应尽量收到四杈。如果收三杈茸或四杈茸有可能影响茸的质量和等级,甚至生出畸形茸时,就收二杈茸或三杈茸。

收茸时应熟练掌握锯茸技术,做到留茬高度适宜、锯口平齐、止血及时、结扎茸基迅速并能及时解除包扎物,防止锯口感染,以利于再生茸的生长。

在干草和特定饲料的基础上,再配合精料如豆粕、麦麸等,能够增加鹿只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有效提高产茸量。天然植物与营养物质;天然植物的作用可以促进鹿茸生长,提高鹿茸产量;营养物质的作用是增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

鹿茸生长阶段 饲养要点 注意事项
生茸前期 提供富含淀粉、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饲料 注意观察鹿茸生长情况,适时调整饲料配比
生茸期 增加光照时间,保持适宜的空气湿度 防止鹿茸受到伤害,注意观察鹿茸生长情况
收茸期 掌握适宜的收茸时机和确定收茸的种类 熟练掌握锯茸技术,防止锯口感染
鹿产茸量低,如何有效提升

生茸期是公鹿饲养的关键阶段。以梅花鹿为例,在北方地区,梅花鹿于4月初开始脱盘长茸,5至6月为长茸盛期,7至8月为长茸后期和再生茸生长期。在此期间,日粮参考配方为:精料3至4公斤,多汁料3至4公斤,青粗料4至5公斤,石粉或骨粉30至40克,食盐25克。精料中豆类子实及油饼类占50%,禾谷类子实占20%,糠麸类占30%。精料需分2至3次投喂,确保定时定量饮水,并保持圈舍卫生。夏季,应在运动场设遮阳棚,有条件者可增加淋浴设施。生茸期要密切关注鹿茸的生长情况,准确把握适宜的收茸时机和确定收茸的种类,这是提高鹿茸产量与质量的关键。通常,梅花鹿茸应尽量收到三杈,马鹿茸应尽量收到四杈。在收茸过程中,要熟练掌握锯茸技术,确保留茬高度适宜、锯口平齐、止血及时、结扎茸基迅速,并防止锯口感染,以利于再生茸的生长。锯茸时动作要迅速、稳定、准确,避免损伤茸基,以免影响次年茸的生长。

四、强化公鹿生茸期的管理措施

在公鹿生茸期,管理措施同样重要。要密切关注生茸鹿,及时除掉压茸的角盘;发现有打架、咬茸的恶癖鹿,应将其单独管理;同时,确保圈舍内的门、柱、板上无尖状物和棱角,避免鹿触及电源开关或电线,场内及饲料中不得混有铁丝头、铁钉、塑料布和麻袋片等异物,以避免划破茸、缠茸、电击死鹿等异常情况的发生;此外,生茸期内应禁止生人、小动物进入公鹿舍,以免引起炸群伤茸而被迫早锯减产;最后,在炎热的天气里,要定时给公鹿舍喷水降温。

五、品种选择与气候条件的影响

六、饲喂增茸剂的实践应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