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桂花树枯斑病是一种常见的非侵染性病害

枯斑病的症状表现为:病原菌从叶缘或叶尖侵入,初为淡黄绿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呈灰褐色至灰色,形状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与健康组织分界明显。

桂花树枯斑病是一种常见的非侵染性病害
桂花常见的病害

桂花常见的病害大都发生在叶部,主要有桂花褐斑病、桂花枯斑病、桂花炭疽病,这些病害可引起桂花早落叶,削弱植株生长势,降低桂花产花量和观赏价值。

桂花褐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褪绿小黄斑点,逐渐 成近圆形病斑,直径2至10mm,或因病斑 受叶脉限制成为不规则病斑。病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外围有一黄色晕圈。褐斑病一般发生在4至10月份,老叶比嫩叶易感病。病原菌以菌丝在病落叶上越冬,次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由气流...

农药招商专题:桂花树种植技术桂花

在我国范围内多有种植,因其香味独特,持续时间长受到人们喜爱,桂花在种植过程中很容易受病害威胁,桂花枯斑病...

防治方法

秋末冬初及时摘去病叶、打扫落叶后,集中烧毁,可减少来年发生的病源。加强水肥管理,增施钾肥,避免土壤干旱或积水,可增加植株的抗病力。

桂花树枯斑病,又称叶斑病,是我国桂花树栽种地区严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北方地区盆栽桂花树也不例外。

植株生长衰弱时发病严重。肥料不足、受冻或机械损伤的植株发病严重。

核心提示

该病又称叶枯病、叶斑病、灰斑病或赤斑病,严重时全叶枯死。广泛分布于江苏、浙江、上海、湖北、安徽等地;我国华北、华南、西南等地也都有发生。同时危害其他木犀属植物。

桂花枯斑病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腔孢菌纲、球壳孢目、叶点霉属。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有孔口,直径100~150μm;分生孢子长圆形至近梭形,无色、单胞,大小6.0~9.5×1.8~2.5μm。病菌发育温度10~33℃,最适为27℃。病害多发生在7~11月,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分生孢子由风雨...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感病叶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进行侵染危害。该病多见于温室花房中,往往引起叶片枯死、提早脱落。温室中,病害周年都可发生。温度高、湿度大或受低温影响、通风不良,植株生长势差,利于病情发展。

发病初期,可用25%的丙环唑乳油500倍液进行喷洒,一个月后再浇一次,或用40%的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每10天一次,连续2次至3次,或用50%的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每7天至10天一次,连续2次至3次。

桂花枯斑病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合理施肥、合理用药等。只有综合防治,才能有效控制桂花枯斑病的发生和蔓延。

桂花树枯斑病是一种常见的非侵染性病害

摘除病叶在病发初期,及时摘除病叶,降低病原菌数量。

清理落叶秋末冬初,清理掉病落叶,集中烧毁,避免病原菌越冬。

水肥管理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药剂防治发病期间,可选用25%丙环唑乳油500倍液、40%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每10-15天一次,连续2-3次。

本地化案例分享:江苏某桂花种植基地的防治实践

江苏某桂花种植基地,近年来,由于枯斑病的严重危害,桂花的产量和品质受到了很大影响。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基地采取了以下措施:

加强监测设立专门的监测小组,定期检查桂树叶片,一旦发现病斑,立即进行处理。

科学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合理施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植株抗病力。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控制病情蔓延。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昆虫,如捕食螨等,控制病原菌数量。

未来展望:桂花枯斑病防治的挑战与机遇

因为人们对桂花观赏价值的日益重视,桂花枯斑病的防治将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治工作:

深入研究加大对桂花枯斑病病原菌的研究力度,深入了解其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

技术创新研发新型高效低毒的农药,提高防治效果。

综合防治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实现桂花枯斑病的综合防治。

加强宣传提高广大种植户的防治意识,共同应对桂花枯斑病的挑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7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