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立枯病:一种危害茼蒿生长的土传病害
本文为大家了茼蒿立枯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农户们更好地应对该病害。
立枯病是茼蒿的常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根部和根茎部,严重降低了茼蒿的产量,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该病。
症状 | 描述 |
---|---|
病斑 | 浅褐色至褐色水渍状椭圆形病斑 |
病部 | 凹陷后,病茎逐渐收缩或干枯 |
病苗 | 开始呈萎蔫状,后逐渐枯死 |
加强苗床管理,科学放风,防止苗床或育苗盘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苗期喷洒植宝素7500~9000倍液或0.1%~0.2%磷酸二氢钾,可增强抗病力。
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拌种。
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视病情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吴氏猪粪堆肥培养拮抗菌Bacillus cereas做土壤、种子及繁殖织织处理,可防治立枯病。
采用种子包衣。采用种衣剂9—2号,对种子包衣技术是以种子为载体,将高效内吸杀菌剂、杀虫剂及微量元素、激素等借助成膜剂包衣种子表面,迅速固化成不易脱落的药膜,种子播种后吸水发芽、出苗、生长、种衣剂上的有效成份逐渐被根吸收传导到植株各部,对地上、下的病菌、害虫、老鼠均有防治作用。
茼蒿属于半耐寒性蔬菜,对光照要求不严,一般以较弱光照为好。其属短日照蔬菜,在冷凉温和,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70%一80%的环境下,有利于其生长。在长日照条件下,营养生长不能充分发展,很快进入生殖生长而开花结籽。
茼蒿立枯病:一种危害茼蒿生长的土传病害,需及时防治。讲清楚了,接下来是茼蒿立枯病防治策略解析。
加强苗床管理:科学放风,保持苗床或育苗盘的温度和湿度适宜。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避免过度施肥导致土壤盐分过高。
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如吴氏猪粪堆肥培养的拮抗菌Bacillus cereas,进行土壤、种子及繁殖组织处理。
三、实际案例:李先生茼蒿种植的困境与对策李先生是安徽地区一位茼蒿种植户,近年来,他面临着茼蒿立枯病的困扰。为了应对这一难题,李先生采取了以下措施:
加强苗床管理,改善通风条件。
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利用拮抗菌Bacillus cereas进行土壤处理。
定期喷洒植宝素和磷酸二氢钾,提高茼蒿的抗病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李先生的茼蒿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立枯病的发病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茼蒿立枯病的防治需要农户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苗床管理、科学施肥、生物防治等。只有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立枯病的发生。未来,因为科技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多有效的防治方法出现,为茼蒿种植带来更多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