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野生水獭30年罕见,专家呼吁关注生态保护
珍贵野生水獭在“绝迹”20多年后,又现身陕西省西安黑河流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秦岭黑河流域,已经极少见到这种列入世界保护动物濒危名录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水獭是淡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尽管水獭曾经在中国各地广泛分布,但是野生水獭数量在20世纪末期下降,并且这三个水獭物种现在都被列为“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上的“濒危物种”。
物种名称 | 分布地区 | 保护级别 |
---|---|---|
欧亚水獭 | 欧洲、亚洲 | 濒危物种 |
亚洲小爪水獭 | 亚洲 | 濒危物种 |
江獭 | 中国长江流域 | 濒危物种 |
据王开锋介绍,野生水獭主要生活在欧洲、亚洲和非洲,历史上包括我省在内的20多个省市区都有分布,但环境污染、栖息地遭破坏及人为捕捞等原因,野生水獭数量逐渐下降,在国际上已被列为濒危动物,未经省级林业厅批准,不准捕猎。
在黑河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一只误陷粘网的成年水獭被西安市周至县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成功救出。工作人员将它放归自然,让它回到自己的家园。
“这证明秦岭山中还有野生水獭存在,不过还是应该放生这小家伙,让它回到自然里继续繁衍。”西安市水务局水产渔政处处长李新平说。
探寻:30年前秦岭山常见上世纪80年代前,水獭在我省特别是秦岭山中较常见,但因为人为活动及捕捞行为,山中群众已很少见到野生水獭的踪影。
省动物研究所所长李保国教授表示:“在这里发现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的水獭,说明我们一系列环境保护工程取得一定成效,秦岭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为一些动物提供了更广泛的栖息地。”
发现:误闯渔网被困周至县渔政监督管理站站长黄庆华回忆,5月16日下午5时左右,渔政站巡查人员在黑河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巡查,在厚畛子乡黑河森林公园下游两公里处,发现清澈的河水中似乎有网子裹住了黑乎乎的东西。
“以为是条娃娃鱼,大家便靠近搭救,捞起来发现是只水獭。”黄庆华说,也不知道这小家伙从哪儿来的,但长时间困在渔网里肯定会受伤,当时大家就把水獭和渔网一起打捞上岸,带回发现地上游两公里的保护区水生动物救护中心沙梁子救护站。
经过对黑河野生水獭30年罕见,专家呼吁关注生态保护。的讨论,现在轮到黑河水獭重现,生态修复显成效。
黑河生态复苏,水獭重归故里在陕西省西安黑河流域,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黑河水獭,这个曾在上世纪80年代后几乎绝迹的珍稀物种,如今 现身。5月16日,一只成年水獭意外被困在粘网中,被西安市周至县水政部门及时救出。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更是生态修复工作的成功典范。
水獭的回归,生态修复的见证水獭,作为淡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其生存状况往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过去,由于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和人为捕捞等原因,水獭的数量急剧下降。如今,黑河水獭的出现,无疑是对近年来生态修复工作的最好证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陕西省在秦岭黑河流域实施了多项生态保护工程,包括植树造林、水质净化、栖息地恢复等,这些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水獭的回归,不仅是对生态修复成果的肯定,更是对保护工作的提醒。据专家介绍,水獭是淡水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其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往往与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保护水獭,就是保护整个淡水生态系统。
为了更好地保护水獭,相关部门提出了多项保护建议。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破坏水生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恢复和扩大水獭的栖息地。最后,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水獭保护行动中来。
未来展望,共建生态家园黑河水獭的回归,让我们看到了生态修复的希望。未来,陕西省将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水獭等珍稀物种将在这里找到它们美好的家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