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伊氏锥虫病是羊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

山羊伊氏锥虫病,亦称羊锥虫病,是伊氏锥虫寄生在羊的血浆中,由吸血昆虫蛇蝇传播引起的血液原虫病。该病以高热、贫血、黄疸为主要症状,严重威胁小尾寒羊养殖。

伊氏锥虫病是羊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
一、伊氏锥虫病的病原体及传播途径

病羊初期精神不振,体温升高,采食、反刍减少,眼结膜苍白,贫血,出现黄疸,被毛粗乱无光,阵发性咳嗽。常离群呆立,消瘦,头、体躯下垂部和四肢皮肤有水肿或包块,尿呈棕色。有的病羊还出现神经症状,反应迟钝,运动障碍,如转圈或遇到障碍物不知避让仍想前行等。

1.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尸体剖检、病原体检查进行诊断。

2.治疗:

对症治疗:每只病羊用10%安钠咖5ml,5%维生素C20ml,5%葡萄糖300ml充分混合后,实行耳静脉缓慢滴注,以增强病羊体质。

驱虫治疗:驱杀体内寄生虫10天后,用丙硫咪哇按5mg/kg体重剂量对病羊进行口服给药,以驱除肺丝虫等体内寄生虫。

杀灭血液原虫:对症治疗1天后,将血虫净用注射用水配成5%溶液,按5mg/kg体重剂量吸取原液再抽取5%葡萄糖至20ml充分混匀后,进行耳静脉缓慢推注。

1.引进种羊时,要注意调查疫病流行病史,并搞好种羊的产地检疫,防止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传入。

2.饲养管理中,粪便应堆积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以杀灭虫卵或幼虫。流行季节避免到潮湿和中间宿主多的地方放牧。

3.防疫注射:再过10天左右,对小尾寒羊群注射魏氏梭菌病四联氢氧化铝菌苗,每只小尾寒羊一律肌肉注射5ml。

五、案例分享
时间 地点 病例数量 治疗效果
2022年3月 某地养殖场 50只 痊愈
2022年5月 某地养殖场 80只 病情好转

伊氏锥虫病对小尾寒羊养殖业造成严重威胁。了解其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症状、诊断与治疗及预防措施,有助于养殖户做好防控工作,保障小尾寒羊的健康成长。

小尾寒羊养殖,伊氏锥虫病防治案例分析

在我国的养殖行业中,小尾寒羊以其肉质鲜美、适应性强而深受养殖户的喜爱。只是,小尾寒羊养殖过程中,伊氏锥虫病的防治问题不容忽视。以下,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伊氏锥虫病的防治策略。

某养殖户,养殖小尾寒羊已有数年,近期却遭遇了伊氏锥虫病的困扰。该养殖户的羊群在短时间内出现了高热、贫血、黄疽等症状,部分羊只甚至死亡。经过诊断,确认为伊氏锥虫病。

伊氏锥虫病是羊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
病因分析

此次伊氏锥虫病的爆发,主要原因是养殖户在引进种羊时,未进行严格的疫病流行病史调查和产地检疫,导致携带伊氏锥虫的病羊混入羊群。此外,羊群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受风寒侵袭,生活环境突然改变,导致应激反应,从而诱发了伊氏锥虫病。

防治措施

对病羊进行隔离治疗,使用血虫净进行驱虫治疗,并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羊舍卫生条件。

对健康羊只进行预防性驱虫,使用丙硫咪哇按5mg/kg体重剂量进行口服给药。

加强饲养管理,粪便堆积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杀灭虫卵或幼虫。

流行季节避免到潮湿和中间宿主多的地方放牧。

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管理,病羊已痊愈,羊群膘情好转。此次伊氏锥虫病的防治,为养殖户挽回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严格引进种羊的疫病流行病史调查和产地检疫,防止病羊混入羊群。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羊舍卫生条件,减少伊氏锥虫的传播途径。

定期对羊群进行驱虫,预防伊氏锥虫病的发生。

加强对伊氏锥虫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7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