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蚯蚓收集与水蚯蚓培育,探讨蚯蚓生态养殖技术
在农业领域,蚯蚓作为一种高效分解者,其生态养殖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从野生蚯蚓收集、水蚯蚓培育等方面,全面解析蚯蚓生态养殖技术。
收集方法 | 特点 |
---|---|
土壤挖掘 | 适用于蚯蚓资源丰富的地区,挖掘深度约为30厘米。 |
采集器收集 | 利用蚯蚓采集器,可快速、高效地收集野生蚯蚓。 |
粪便收集 | 收集家禽、家畜粪便,从中筛选出蚯蚓。 |
水蚯蚓培育是蚯蚓生态养殖的关键环节。
1. 基质准备
在坑底铺一层5厘米厚的菜园黑土,接着在黑土上铺上40厘米厚的发酵调制好的粪料,最后再在粪料上加一层5厘米厚的菜园黑土。填铺完后,需要在粪堆上盖上一层10厘米厚的稻草或草垫。夏天遮阳,冬季防寒。
2. 原材料选择
培养期的原材料可选用富含有机质的污泥、疏松剂和有机粪肥三类物质。
3. 装填程序
先在池底铺垫一层甘蔗渣或其他疏松剂,用量是每平方米2~3公斤,随即铺上一层污泥,使总厚度达到10~12厘米,加水淹没基面,浸泡2~3天后施牛、鸡、猪粪,每平方米10公斤左右。接蚓种前再在表面敷一层厚度3~5厘米的污泥,同时在泥面上薄撒一层经发酵处理的麸皮与米糠、玉米粉等的混合饲料,每平方米撒150~250克。最后加水,使培养基面上有3~5厘米深的水层。
三、饲养管理用“T”形木耙将蚓池的培养基认真地擂动1次,有意识地把青苔、杂草擂入泥里。擂池的作用:防止培养基板结、驱除有害气体、抑制青苔、浮萍、杂草的繁生、保持培养基表面平整。
水深调控在3~5厘米比较适宜。早春晴好天气,白天池水可浅些,利用太阳能提高池温;夜晚适当加深,以利保温和防冻。盛夏高期池水宜深些,以减小光辐照,最好预先在蚓池上空搭架种植藤蔓类作物遮荫。
实践表明,每亩养殖池每秒钟有0.005~0.01立方米的流量就足够了。过大的水流会带走营养物质和卵茧,加剧蚯蚓体能消耗;过小的流速则不利于溶氧供给和有害物质排除。
四、采收与销售采收水蚯蚓的方法:头天晚上断水或减小水流量,造成蚓池缺氧,第二天一早用聚乙烯网布做成的小抄网舀取水中蚓团。每次采收量以捞光培养基面上的“蚓团”为准。
水蚯蚓的销售渠道:水产品市场、饲料市场、养殖场等。
五、案例分析某养殖户在2018年采用蚯蚓生态养殖技术,经过一年的努力,成功养殖水蚯蚓20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0万元。该养殖户在收集、培育、饲养管理、采收与销售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搭建蚓池:生态养殖的基础工程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我们搭建了一个长30米、宽1.2米、深0.25米的蚓池。池底铺设石板,确保蚓池有0.5%-1%的比降,方便进水和排水。在池的一端设进水沟、口,另一端设排水沟、口,并在进、排水口安装金属网拦栅,以防敌害入侵。
9月中、下旬,气温降至28℃左右时,我们引入了野生蚯蚓。这些蚓种来自城镇近郊的排污沟、港湾码头、禽畜饲养场等,富含蚓卵,为蚓池注入了生机。每平方米培养面积以500-750克蚓种为宜。
经过3-4个月的养殖,蚯蚓开始成熟。我们采用分段采收的方式,每天收取一段,15天为一个循环周期。采收时,用耙子挖取,取大留小,保持蚯蚓群体的繁衍。收获的蚯蚓可直接销售或加工成饲料,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通过蚯蚓养殖,我们不仅实现了生态养殖的目标,还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蚯蚓养殖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养殖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蚯蚓养殖将成为更多农民的致富之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