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花卉

紫苏高产栽培,需掌握适宜土壤、光照、水分等条件

紫苏,这味香气浓郁、营养价值丰富的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要想实现紫苏的高产栽培,掌握适宜的土壤、光照、水分等条件至关重要。

紫苏高产栽培,需掌握适宜土壤、光照、水分等条件
紫苏栽培概述

紫苏栽培主要包括常规零星栽培、高产高效栽培、保护地栽培和盆栽等。紫苏适应性较强,在一般土壤都能生长,但在肥沃疏松、排灌条件好、阳光充足的环境生长期更长。

栽培类型 特点
常规零星栽培 简单易行,但产量较低
高产高效栽培 产量高,效益好
保护地栽培 适应性强,不受季节限制
盆栽 观赏性强,适合家庭种植

紫苏在一般土壤都能生长,但以微酸性和沙壤土为最佳。播种前,将刚收获的种子用赤霉素处理,并置于低温3℃及光照条件下5–10天,后置于15–20℃光照条件下,3~4天即可发芽。

1.选地整地:选择微酸性、含腐殖质高的壤土或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施足底肥,特别是优质农家肥,如牲畜粪、家禽粪等。深耕细作,整地平整,以便于管理和采收。

2.播种:选用日本食叶紫苏或国内的大叶紫苏品种。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也可在棚室育苗,大田定植。播种前用赤霉素处理种子,提高发芽率。

3.田间管理:

查苗补苗:栽后5天左右,及时起粗壮苗补苗,保证苗全、苗齐。

中耕除草:定植后10天左右,及时中耕除草,注意入土要浅,以免伤根。根据苗情、墒情及草情,再中耕除草2次~3次,并松土保墒。

灌溉排水:生长期间,特别是夏季生长旺盛期,要及时浇水抗旱,保持土壤湿润;雨季及时清沟,排净积水,防止受渍烂根。

巧施追肥:定植苗活棵后、中耕前可追肥1次,植株封行前,每亩追施稀水粪2500千克;最好能在叶片旺长期,叶部喷洒尿素溶液1次~2次。

摘叶打杈:如以采收种子为目的,适当摘除部分茎叶,以利通风透光,减轻茎叶营养消耗;如采收嫩茎叶供食用,可摘除已进行花芽分化的顶端,使之不开花,以维持茎叶的旺盛生长。

4.采收与加工:采收紫苏要选择晴天收割,香气足,方便干燥。收紫苏叶用药应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紫苏未开花时进行。

5.水分管理:保持畦面湿润为主,土面不见白。幼苗长至15-20cm时,应进行次松土除草,以后结合灌水施肥多次中耕,保持土壤疏松,田间无杂草。

6.病虫害防治:紫苏的主要病虫害有红蜘蛛、蚜虫等。可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防治红蜘蛛,用吡虫啉防治蚜虫。

通过以上高产栽培技术,紫苏产量可提高20%以上,品质也有所提升。在种植过程中,要注重细节,做到科学管理,才能实现紫苏的高产高效。

紫苏,这一具有独特香气的草本植物,不仅在药用、油用、香料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其嫩叶更是餐桌上的佳肴。在紫苏栽培的世界里,如何实现高产高效,成为了种植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紫苏高产栽培的因地制宜与创新实践之道。

紫苏高产栽培,需掌握适宜土壤、光照、水分等条件
紫苏种植基础:土壤与气候

紫苏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以微酸性和沙壤土为佳。在浙江嘉兴秀洲区,当地农民吕宏珍采用富硒土壤进行紫苏种植,经过精心管理,产量显著提升。此外,紫苏喜光,适宜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在冬季,土壤保持一定的水分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紫苏生长期间,需进行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在施肥方面,应根据土壤肥力和生长阶段进行合理施肥。在嘉兴秀洲区,邓书岩通过科学施肥,使紫苏枝叶繁茂,产量大幅提升。此外,适时摘叶打杈,可促进紫苏通风透光,减轻营养消耗。

紫苏栽培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为人们对紫苏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紫苏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在紫苏栽培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创新实践,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未来,紫苏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6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