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养殖中,如何确保水质稳定
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确保水蛭均匀分布,促进生长速度和质量。此外,养殖池应保持良好水源循环,维持水质稳定。养殖水蛭需选用天然无污染的水源,避免使用含肥或农药的水,以确保水蛭的生存环境健康。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弱,养殖的水蛭排泄物也增多,水质极易恶化,容易造成缺氧。经常开启增氧机,特别是晚上和后半夜对水蛭养殖池常出现低溶氧综合症。
水蛭生长适宜的酸碱度以中性为好,pH6.5~7之间,碱性环境对水蛭生产不利,水蛭对碱性非常敏感,生长在水质碱性的环境中很容易死亡;过于酸性也不行,酸性水质,易发腐,散发刺鼻气味;溶氧量高低,对水蛭养殖成活率影响很大,溶氧量越高越好,过低,水蛭在水中,体力消耗过大,不利于水蛭生长,水蛭会因体力消耗过大,逐渐死亡。
通常我们要求水质不能过肥也不能过瘦,以水的透明度在20~30厘米为宜,若一眼看到池底,说明水太瘦,若一眼只能看10厘米左右,说明水太肥,过瘦的池水可加入畜禽粪便增加浮游生物;过肥的水要加注清水稀释。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其实养殖水蛭也是一样的,要想养好水蛭,水质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既可以降低水体PH和稳定水质,能迅速降低PH值,稳定水质。
水温管理水蛭生长适宜的水温是15~35度,最好水温是20~30度,以28度为最佳。有条件的养殖场户,要侉造良好的水温环境,可以搭建大棚提高水温,覆盖遮阳网降低水温,来防止春秋季早晚水温下降,防止夏季水温过高尽量不使水温超过35度。小面积养殖池一般水位较低,一定要注意夏季水温过高,发生水蛭中暑死亡。冬季只要有越冬土层,水蛭可自然冬眠越冬,只要不结冰,水蛭冬眠就很安全。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一个复杂又矛盾的过程,需要养殖者自己不断地体会和;简单地说,要保持良好的酸碱度,要有富裕的含氧量,要有丰富的微生物。
饲养池的建造:1、人工建造的饲养池池埂高1.8米,水深0.8到1米,宽3米,长度应根据饲养量而定,一般每亩水面可放养幼蛭6到10万条,种蛭可放20公斤左右;2、为便于水蛭栖息,池底可放些不规则石块或树枝;3、新开池需要投放一些牲畜粪便。
日常管理:1、保持良好的水质,严防农药、化工品污染水源,且不能用碱性太重的泉水,水温过低的井水必须经过一定的流程,待温度升高后才能使用;2、夏天高温季节,为避免因池水温度过高,水蛭中暑死亡,应适当降低水位。
丰富的微生物、有机质可以为水蛭生长提供充足的食物,但微生物、有机质过多,与水蛭争夺空间,溶氧消耗过快,也不利于水蛭生长。因此,水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养殖水蛭,水的管理主要做好如下工作:水位管理水位一定要固定,不可忽高忽低。水位的高低对于产卵台土层的湿度影响很大,过高,淹没产卵台,水蛭产卵没有安定的环境,对水蛭养殖不利;水位下降,产卵台土层湿度过低,会逐渐干燥变硬,不利于水蛭钻八栖总和产卵。产卵台土层是水蛭重要的栖息产卵场所,为保证产卵台土层有一稳定良好的环境,水位控制非常重要。
细菌大量繁殖,消化水中的氧气 ④温度越高,氧的溶解度越低,但是水蛭及其他生物代谢能力提高,耗氧增大; ⑤水中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含量高,也会大量消耗氧气。 5、水体肥度:能见度20-30cm 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意识到肥水养殖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人不懂的肥水,盲目肥水,最后导致水过肥出现了倒藻的现象。 水体的
水蛭主要摄食螺类、蚯蚓、鱼、青蛙、禽畜等动物的血,人工喂养的饲料里应拌有各种动物的血、米、糠等。每亩水域一次性投放25kg螺蛳,让...
在蚂蟥养殖过程中,需要保持水质清洁,并定期更换水源,以防止水中污染物过多。在选择种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选择健康、无病害的蚂蟥;要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环境的蚂蟥品种;最后,要选择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易于管理的蚂蟥品种。此外,需要为蚂蟥提供足够的饲料,如田螺、小杂鱼等,以促进蚂蟥的生长和繁殖。
沸石粉具有吸收水体中的氨态氮、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有效降低池底的硫化氢毒性,调节水体水蛭养殖的pH值;增加水体中的溶氧,提供常量和微量元素。
水蛭养殖中,如何确保水质稳定,促进水蛭健康生长?已经说过,下面看看水蛭养殖水质稳定策略解析。
雨季需加强水质管理,提高警惕,确保养殖成功。合理使用增氧机,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源。
水是水蛭生长栖息的主要环境,水的管理对水蛭养殖至关重要。不要忽视水的因素,简单换水、调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