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黑痘病是葡萄叶片、枝蔓等部位出现黑色病斑的病害
葡萄黑痘病的流行,与降雨空气湿度及幼嫩组织情况有密切关系,尤其以春季和初夏的雨水多的关系最大。在葡萄萌动展叶期,主要为害叶片。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势衰弱的葡萄园发病严重。
部位 | 症状 |
---|---|
叶片 | 初期发生针头大褐色小点,之后发展成黄褐色直径1-4mm的圆形病斑,中部变成灰色,病部组织干枯硬化,脱落成穿孔。 |
新梢、叶柄、果柄、卷须 | 感病后初产生圆形褐色小点,以后变成灰黑色,中部凹陷成干裂的溃疡斑,发病严重的十枯。 |
葡萄黑痘病主要危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位,包括果实、果梗、叶片、叶柄、新梢和卷须等。病原菌是葡萄痂囊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痂囊腔菌属,我国尚未发现。无性阶段为葡萄痂圆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痂圆孢菌属。
葡萄黑痘病主要为害葡萄的幼嫩部分,叶、果实、新梢、卷须均可发病,尤其是幼嫩的组织更易被害,老组织一般不受害。各部位的症状大致相同,最初都是圆形黑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稍凹陷的椭圆形病斑,长2~5毫米、中央部分灰白至褐色,周缘黑褐色似鸟眼状,有时病斑连成一片。
翌年春季葡萄发芽后,当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传播,直接侵入寄主的幼嫩组织。防治措施包括冬季修剪后,彻底清扫园地内的枯枝落叶和刮除多年生枝蔓上的老皮,集中深埋或焚烧,并对园地进行全面翻耕,压埋地表的病源。
清除枯枝落叶,并集中处理。该病是葡萄生产中的早期病害,喷药目标是防止幼嫩的叶、果、蔓梢发病。用药关键期为花前半月、落花70-80%和花后半月这3次。初花期、谢花80%分别施药,防治葡萄黑痘病效果优异。防治黑痘病药剂最好交替使用。建议使用局靓/叶欢或豪秀或真保/品克进行防治,以上药剂具有保护兼治疗作用。
葡萄黑痘病分布于我国各葡萄产区,是一种常见病害。长江流域和多雨地区发病较重,北方地区主要在春季危害较重,进人夏季后危害减轻或消失,但在不同品种之间,发病程度差异显著。
1.叶片:受害初期出现针头人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后病斑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或紫色,直径1-4毫米。干燥时病斑自中央破裂穿孔,但病斑周缘仍保持紫褐色晕圈。
2.果实:绿果被害,初为圆形深褐色小斑点,后扩大,确:径可达2-5毫米,中央凹陷,呈灰白色,外部仍为深褐色,而周缘紫褐色似"鸟眼"状。多个病斑可连接成大斑,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果小而酸,失去食用价值。染病较晚的果粒,仍能长大,病斑凹陷不明显,但果味较酸。病斑限j:果皮,不深入果肉。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乳白色的粘质物,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
葡萄黑痘病是葡萄叶片、枝蔓等部位出现黑色病斑的病害。的内容讲完了,现在看葡萄黑痘病防治新策略探析。
葡萄黑痘病,这个让葡萄种植户头疼的问题,往往与春季和初夏的连绵雨有着不解之缘。在这个时节,葡萄的嫩叶、果实、新梢等部位,尤其是幼嫩的组织,更容易受到黑痘病的侵袭。
黑痘病在葡萄叶片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初期,叶片上会出现针头大小的褐色小点,随后逐渐扩大,形成直径1-4mm的圆形病斑,中部变成灰色,病部组织干枯硬化,最终脱落成穿孔。新梢、叶柄、果柄、卷须等部位,感病后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初为褐色小点,后变为灰黑色,中部凹陷成干裂的溃疡斑,严重时会导致十枯。
针对葡萄黑痘病的防治,关键在于提前预防。
在河南省某葡萄园,由于连续的春雨,葡萄园内黑痘病开始蔓延。园主在发现病情后,立即采取了以下措施:
清除病源:彻底清除园地内的枯枝落叶,集中深埋或焚烧。
土壤处理:对园地进行全面翻耕,压埋地表的病源。
药剂防治:在花前半月、落花70-80%和花后半月这三次关键期,使用局靓/叶欢或豪秀或真保/品克进行防治,交替使用,以增强防治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治,该葡萄园的黑痘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葡萄的品质和产量也得到了保障。
因为气候的变化和葡萄种植面积的扩大,葡萄黑痘病的防治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建议:
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源。
推广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以实现葡萄黑痘病的有效控制。
通过这些措施,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葡萄黑痘病带来的挑战,保障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