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芸豆褐斑病是豆科植物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在广袤的农田中,芸豆作为豆科植物的一员,承载着农民的希望和丰收的喜悦。只是,一种名为褐斑病的病害,却时常给这片绿色世界带来阴影,严重影响着芸豆的产量和品质。

芸豆褐斑病是豆科植物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病害概述

褐斑病,又称立枯丝核疫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这种病菌以菌核或在植物残体上的菌丝渡过不良环境条件,一遇适宜条件便迅速蔓延。

发病规律与条件

通风性透光性减弱,高温高湿的天气,是褐斑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夏季,气温升至约30℃,空气湿度极高,夜间温度高于20℃时,病害尤为猖獗。

枯草层较厚的老草,菌源量大,发病重。低洼潮湿、排水不良、田间郁闭、气候温度高,偏施氮肥,植株旺长,组织柔嫩,冻害,灌水不当等,都会促进病害的发展。

防治方法

防治褐斑病,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与非豆科植物实行2年轮作。

合理密植,增施钾肥,清洁田园。

物理防治方法:注意排涝,通风排湿。

化学防治:使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50%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案例分析
时间 地点 措施 效果
2022年7月 四川省某地区 与非豆科植物轮作,合理密植,增施钾肥,化学防治 病害发生率降低40%,产量提升15%
2023年6月 河北省某地区 与非豆科植物轮作,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病害发生率降低30%,产量提升10%

褐斑病对芸豆的威胁不容忽视,但通过合理的轮作、施肥、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保障芸豆的产量和品质。希望本文能为广大农民提供有益的参考。

解释完芸豆褐斑病是豆科植物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的意义,再解读豆科植物病害防治新趋势。

及时应对田间突发病情,老高在一次巡查中,迅速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在花生褐斑病初现的发病初期,老高采用了以下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50%咪鲜胺锰络合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通过这些精确配比,老高成功地控制了病情,为作物赢得了生长的宝贵时间。

芸豆褐斑病是豆科植物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花生褐斑病,相信不少农民都遇到过。单从名字看,这种病害会产生病斑,需要引起农民的重视。花生褐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花生叶片、叶柄以及茎杆。起初,病斑较小,颜色呈铁锈色,因为病情加重,病斑逐渐扩大,严重时会导致叶片脱落,植株早衰,产量下降。

针对花生褐斑病的防治,老高建议采用物理防治方法。与非豆科植物轮作,增施磷钾肥,注意排涝,通风排湿。同时,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在防治过程中,老高还特别强调,要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用药不当导致药害。

在北方,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越冬,翌年春产生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而在南方,病菌分生孢子辗转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花生褐斑病的高发季节主要在夏季,当气温升至约30℃,空气湿度很高时,病害容易蔓延。此外,种植过密、通风不良、土壤含水量高、偏施氮肥的地块,花生褐斑病的发生也较为严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6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