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提高乌鸡雏鸡成活率,关键在于掌握科学养殖技术

在养殖乌鸡的过程中,雏鸡的成活率是衡量养殖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乌鸡雏鸡的成活率?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

提高乌鸡雏鸡成活率,关键在于掌握科学养殖技术
序号 养殖要点 具体措施
1 雏鸡免疫能力低 做好鸡舍管理,确保通风、防潮、无鼠害
2 雏鸡培育温度和湿度关键 合理调控温度和湿度,确保雏鸡健康生长
3 饲料管理 避免饲料发霉、变质,合理搭配营养
4 病害预防 做好鸡舍消毒,预防鸡白痢、球虫病等病害
5 光照管理 人工补充光照,促进雏鸡采食、饮水、运动
6 饮水与开食 首次饮水加药水,开食时饲料要营养丰富、颗粒细小

育雏前的预备工作:进雏前,要做好鸡舍的修缮工作,确保鸡舍保温性能良好,做到不透风、不漏雨、不潮湿、无鼠害。进雏前育雏舍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先把地面和墙壁冲洗洁净,然后用0.3强力消毒灵溶液和0.5百毒杀进行消毒。

育雏期管理:育雏期为30天,育雏期的饲养管理是关系乌骨鸡生产成败的关键时期。其主要任务是提高雏鸡成活率和前期增重。合理掌握乌骨鸡生长时期的密度,可提高养殖效益。

雏鸡饲养管理:从第三周起可以在饲料中拌入适量的干净细沙喂雏鸡,以便逐步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光照管理:为了促进雏鸡的采食和生长,一般需人工补充光照。第一周采用全天24小时光照,第二周20小时。光照可促进雏鸡采食、饮水、增加运动、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预防疾病、提高生产性能。

饮水与开食:买回的雏乌鸡连盒一起散放在育雏室内休息5至10分钟,再放在地面或网上。及时用温开水加适量的广谱抗菌药的药水做雏乌鸡的首次饮水,以便进行胃肠道的消毒和清理。后改饮10%至15%的葡萄糖水或生理盐水。当2/5的雏乌鸡有寻食表现时就可开食,把饲料平撒在垫板上,要求少给勤添,要有足够的空间让雏乌鸡自由采食。饲料要求营养丰富,颗粒要求细小,粗蛋白不应低于20%。雏乌鸡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所以要保证充足的自由饮水和采食。

温湿度控制:要提高雏乌鸡成活率,就要调控好温湿度。温度低易患感冒、拉稀、沙门氏菌、腹水症、乌鸡白痢。温度高易造成毛焦,生长发育停滞、脱水而死亡。湿度:第一周保持在75%左右、第二周保持在60%左右。

掌握乌骨鸡的育雏技巧,不仅能够提升成活率,还能提高养殖效益。此外,乌鸡所制成的乌鸡白凤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因此养殖乌骨鸡蕴含巨大的市场潜力。只是,乌雏鸡在饲养过程中常常面临着抗寒、抗病能力差和惊吓敏感等问题,导致育成率较低。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乌鸡养殖的信息想要知道,可以点击查看农村创业网站乌鸡频道详细了解,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工具雏鸡免疫能力低,确保雏鸡成活率的关键在于鸡舍管理的精细。以下案例将详细解析如何在实践中提升雏鸡的成活率。

案例一:鸡舍环境优化

在四川省某养殖场,通过精细化管理,鸡舍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鸡舍修缮确保了保温性能,避免了透风、漏雨、潮湿和鼠害问题。进雏前,育雏舍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地面、墙壁的冲洗及使用强力消毒液和百毒杀进行喷洒。这些措施显著降低了雏鸡因环境因素导致的疾病。

提高乌鸡雏鸡成活率,关键在于掌握科学养殖技术
案例二:温度与湿度控制

育雏期间,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至关重要。该养殖场在第一周将温度维持在35℃左右,之后每周递减2-3℃,直至雏鸡适应自然环境。湿度方面,第一周保持在75%,第二周降至60%。通过这样的调控,有效预防了因温度和湿度不当引起的疾病,提高了雏鸡的成活率。

饲料和饮水的管理同样重要。该养殖场采用营养丰富、颗粒细小的饲料,粗蛋白含量不低于20%。同时,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葡萄糖,补充能量,缓解脱水。这些措施有助于雏鸡的健康成长。

光照和通风对雏鸡的生长发育同样关键。该养殖场在育雏初期采用24小时光照,随后逐步减少至20小时。通风方面,确保鸡舍内空气流通,预防呼吸道疾病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在雏鸡饲养过程中,弱雏管理不容忽视。该养殖场在饲养5-6天时,对弱雏进行筛选,提供特殊护理,包括提高温度、添加抗菌药和维生素C等。同时,适时接种疫苗,提高雏鸡的整体健康水平。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鸡舍环境,合理控制温度、湿度、饲料和饮水,以及加强光照和通风,可以有效提高雏鸡的成活率。这些实践经验对于养殖业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6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