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世界最古老鱼类之一
长江口,海水与淡水的交汇处,因其营养盐和饵料丰富而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长江口渔场”,是渔人眼中的“黄金水域”,亦是中华鲟生命周期中的“待...
通过上文介绍,我们可知中华鲟的危险正和白鳍豚一样,人类至今仍然不能完全靠人工繁殖将这个物种保存下来,一旦野生中华鲟种群在自然界消失,人类只能是扼腕长叹,中华鲟就会成为第二个"白鳍豚"。
中华鲟的寿命一般为30年,最大可达50岁以上。中华鲟生理结构十分特殊。它全身无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体侧和腹部各两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软骨脊椎支撑起庞大的身躯。
中华鲟是典型的海河洄游性鱼类,其生活习性独特。以幼小的鱼虾为食,生长速度较快,一只幼鲟到成鲟,一年大约生长12.5公斤到15公斤。
在溯河洄游繁殖及游向大海过程中,中华鲟粒食不进,全靠消耗自身的营养储备来维系畅游的体力,堪称鱼类中忍饥耐饿的冠军。进入长江口的中华鲟,其鱼卵发育提供营养,以保证其抵达金沙江时完全成熟。这种神奇的能量转换现象至今还是个不解之谜。
中华鲟游遍天涯也眷恋着母亲河,其坚定不移的方向性和执着的回归性,就像旅居在海外的中华游子一样对祖国母亲始终怀着眷恋之情。1963年,我国著名鱼类学专家伍献文教授深情命其名为"中华鲟",也叫"爱国鱼"。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3家国内权威科研机构的联合监测结果显示,整个产卵季未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 这也是第二年未发现野...
在长江中游弋的中华鲟长江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供图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1,4亿年,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野生中华鲟,在长江里已经不足百条,更为残酷的是,科学家们已经连续两年没有监测到中华鲟产卵了,这就意味着,又一个古老的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机
有 水中熊猫 之称的中华鲟生在长江,长在海洋。葛洲坝、三峡工程的建设阻断了它洄流产卵的通道,中华鲟的 生存境地 已经由原来的800公里江段16个不同的生境区域压缩到面积狭小的区域,中华鲟将会灭绝的预言也随之而来。 中华鲟真的会灭绝吗?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之际,在宜昌市3...
中华鲟距今已有1.4亿年的历史,是白垩纪时期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与恐龙同时代的现存种,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有 国宝活化石 美称。中华鲟的寿命一般为30年,最长可达50年以上。中华鲟形态威猛,个体硕大,成年鲟可达四米多长,体重近千斤,居世界27种鲟鱼之冠,所以人们称中华鲟为 长江...
在华东一座神秘的鱼类繁殖基地,一个动人的故事正在悄然上演。它讲述了一个为拯救中华鲟而孜孜不倦努力的团队,30年来释放了700万尾这一濒临灭...
正是因为这些谜,让中华鲟成为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对于古生物学、地质学、仿生学等多种学科都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解开中华鲟更多的未解之谜。
刘灯红说,中华鲟野生个体的总量逐年减少,2005年后每年只能捕到20尾左右了。现在在长江里,很难再寻找到长江白鲟,再也见不到白鳍豚,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在长江里再也难以捕到中华鲟了。
在长江上游金沙江段产卵。葛洲坝截流后,产卵地变成在葛洲坝下游,已无产卵迹象 奇迹最终没有发生。连续两年的权威科考,没有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的迹象。这一在地球上生活了1.5亿年的古老物种,可能再过37年,就将在自然界消失。 2015年2月3日,“后福”的新闻通气会在荆州太湖中华鲟繁育基地召开。
中华鲟适宜于盐度在1‰~36‰之间的水环境中生存。每年夏秋,在海洋里生活了9年~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中华鲟便成群结队齐聚长江口,耗时近两年,逆江而行近万公里,开始其浪漫而艰辛的恋爱和婚配旅程。
谜团尚未解开,中华鲟却遭受了重重打击。长江上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阻断了其繁殖洄流的通道,中华鲟在长江失去了产卵繁殖的场所,大批洄游的中华鲟撞击大坝而亡。现代工业的排泄物对海洋、江河水体的严重污染,如2004年库区为蓄水消毒,许多老鼠药、消毒剂顺水流入江中,对长江的生态造成了阶段性的影响。这些都使得野生中华鲟个体的性腺退化,鱼卵受精率不高,导致孵化率降低。
到了第二年秋天,中华鲟游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育后代。第二年,再和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从幼鲟孵出游入大海到成年鲟返回长江繁育后代,最短也需要十年的时间,世世代代,周而复始。
此外,还有一些人违规捕捞中华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长江航运日益繁忙使船舶误伤增多等,诸多原因,使得中华鲟资源日渐稀少,成为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人们很难看到中华鲟那壮观的沿江上溯的景象。
面临着灭绝的危机。今天起,现代快报“家园系列”大型环保活动 启动,我们与世界自然基金会、青环志愿者服务中心联合发起“守望家园护航中华鲟”行动,本周,现代快报记者和志愿者们将从湖北宜昌出发,追寻着中华鲟的游弋路线,记录下它们在长江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同时,我们欢迎您的参与,一起“护航中华鲟”!现代快报记者带你认识中华鲟曾见证恐龙的繁盛与灭亡很顽强距今1.4亿年前的白垩纪,那是恐龙在陆地上称霸的时代。而在江河中,出现了一种不起眼的新生物—中华鲟。如今,恐龙已经成为化石,而中华鲟仍然在江河大海中游曳,成为最古老的鱼类之一。 据长...
在守候了20多天后,第一条中华鲟被捕捞上岸。在随后的日子里,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有10尾指标,最后收获了9尾鱼。长江水产所的14尾指标,最后只完成了10尾,更严重的是整个捕鱼季结束后,只有一条雄鱼。
2004年10月,葛洲坝下宜昌江段中华鲟科学研究与人工繁育用鱼捕捞现场,濒危的信号不断闪现:10月12日至10月底,渔民像梳头一样在江里上下穿梭了近20天,却仍然没有见到中华鲟的踪影。两家用鱼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葛洲坝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焦急地等在江边,这是以往年份不曾出现的,一群了解中华鲟现状的专家心里都有一种不好的感觉:野生中华鲟越来越濒危了。
入江繁殖的中华鲟数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最近10年下降更快,每年回江繁殖的不足100条,只剩下原来的百分之一。 高勇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每年游回长江繁殖的规模在1万条左右,70年代下降到每年一两千条,到了90年代,每年有500多条,近年来进一步降低。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
解释完中华鲟,世界最古老鱼类之一,曾面临灭绝危机,能否摆脱预言,成为未知之谜。的意义,再解读中华鲟:古老生命,科技守护,未来可期。
长江之畔,古老生命的守护者们正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中华鲟,这一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珍稀物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生命的奇迹:中华鲟的独特生存之道中华鲟,生存了1.4亿年,其生命历程充满了神秘与奇迹。这种海河洄游性鱼类,以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生存习性,在长江与海洋之间演绎着生命的传奇。它们幼时在长江中生活,成年后则迁徙至海洋,完成生命的循环。只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加剧,这一古老的物种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为了拯救这一濒危物种,我国科研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科技力量。在长江水产研究所等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人工繁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科技手段,中华鲟的数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同时,生态修复工作也在稳步推进,旨在恢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为中华鲟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本地化案例:宜昌宜昌,守护中华鲟的家园 未来展望: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