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贼生物学特征及其人工养殖技术探讨
作者:田园茶歌•更新时间:10小时前•阅读3
乌贼,作为一种独特的海洋生物,不仅拥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将深入探讨乌贼的生物学特征,并详细介绍其人工养殖技术,为乌贼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特征 | 描述 |
---|---|
体型 | 乌贼体型呈流线型,体长可达1米以上。 |
颜色 | 乌贼皮肤颜色多变,通常为灰色、棕色或黑色。 |
触手 | 乌贼拥有8条长触手,末端有吸盘,用于捕食和防御。 |
生殖 | 乌贼为雌雄异体,繁殖季节一般在春末夏初。 |
因为科技的发展,乌贼的人工养殖技术逐渐成熟。 1. 网箱养殖
乌贼可采用网箱养殖,网箱规格为3.94mX1.82mX0.9m,网目比鱼种个体小,需加网盖防止乌贼逃逸。乌贼多在波浪安静的港湾内养殖,适宜的水温为15一23℃,一般情况下,多在春一夏季和秋季养殖。
2. 种苗选择种苗选择是乌贼养殖的关键环节。由笼捕的乌贼苗最适用,而从底曳网捕获的亦可以用。放苗量依据水温和流水情况有所区别。使用大型网箱每立方米放养苗种36-42kg,小型网箱每立方米放养苗种25-30kg。为防止苗种互相残杀应放同一批苗种,苗种应在饱食后放入网箱为妥。
3. 饵料投放饵料可投放价格低廉的小杂鱼和贝类,冷冻的小杂鱼也可投放,但必须是新鲜的。残饵多时可酌减或者停止投饵1—2日为佳,残饵会造成水质污染,如果停止投饵3天以上会造成相互残杀。水温在13℃左右摄食行为不规则,水温7℃以下乌贼不摄食。
4. 成活率与生长速度采用笼捕的苗种经过2个月养殖成活率为70%一80%,使用钓捕的苗种成活率约在50%左右。苗种放养在网箱内,15日死亡率达20%一30%,而后死亡率逐渐减少。经过15天养殖,将乌贼分为大、中和小三种规格分养在不同的网箱中。在春、秋季节15天清洗网箱一次,冬季30天清洗一次。
探索海洋财富:乌贼养殖技术揭秘
乌贼养殖技术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养殖模式、苗种选择、饵料管理、成活率与养殖管理等方面。只有掌握了这些技术要点,才能实现乌贼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为海洋渔业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