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新城疫: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鸵鸟急性传染病
该病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临床症状度接触性的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对养禽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症状 | 病理变化 |
---|---|
精神沉郁,离群独处,不愿走动 | 气管环黏膜出血,黏膜表面有淡黄色黏稠胶冻状液体 |
体温先高后低,高时可达40℃以上 | 口腔、会厌和食道有黏液,腺胃乳头有出血点 |
食欲降低或完全废绝 | 肌胃角质层易脱,角质层下出血点或出血斑 |
肌肉抽搐,颈部无力,垂颈歪头 | 小肠黏膜严重渗出性出血 |
站立不稳,头部不能抬起,最后卧地不起 | 结肠和直肠的黏膜有出血点,有些病例还有溃疡灶 |
颈部扭转、弯曲,并出现神经症状 | 心包积液,呈清亮、透明状,心冠脂肪、心内膜及心肌有出血点 |
眼睛分泌物增多、流泪、瞬膜开闭频繁 | 肝脏稍肿大,有些病例有紫色坏死灶 |
3~4岁病鸟先出现眼睑水肿,后逐步 到头部和颈部 | 大脑和小脑表面血管充血,有散在出血点,脑水肿 |
新城疫病毒能在鸡胚或鸡胚成纤维细胞复制,引起鸡胚死亡和使细胞产生病变。能凝集鸡红细胞,也能被抗新城疫血清中和。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容易被干燥、日光及消毒剂所杀灭。
鸵鸟新城疫于1989年首次发生在以色列。上世纪90年代突然出现走禽的国际贸易的异常繁荣,导致在世界范围走禽疾病也突然增加,在1998~2000年间,在贸易的巅峰时期,新城疫传遍了南非等国家的鸵鸟群。
近年来鸵鸟不断发生和流行新城疫的同时,鸡、鸽等其他家禽的新城疫也不断地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在发病禽类的组织中分离出大量新城疫病毒的流行毒株。因此,鸵鸟新城疫的发生和流行肯定与其他禽类所流行的新城疫,以及与频繁的国际贸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3.1鸵鸟新城疫的病原是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的禽副黏病毒I型病毒。目前在我国鸵鸟中流行的新城疫病毒的基因型是Ⅱ、Ⅲ、Ⅵ和Ⅶ4个型。新城疫病毒属RNA病毒,呈球形,大小约100~250nm,有囊膜,囊膜上的纤突具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能凝集鸡的红细胞,并因具有神经氨酸苷酶而逐渐解脱。
2.3.3病毒分离可取病死鸵鸟的脑、肺、脾和肝等,加灭菌的生理盐水研磨制成1∶5的悬液,每毫升悬液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各2000IU,冻融3次,3000r/min离心30分钟,取上清液作无菌检验,阴性者接种9~10日龄的SPF鸡胚尿囊腔,每胚0.1ml,置37℃孵箱培养,24小时后每天照蛋3次,取24小时后死亡的鸡胚,有明显病变者取其胚液,检测其HA滴度,若能凝集鸡红细胞,则进行HI试验,如果血凝试验能被新城疫阳性血清所抑制,则表明分离到的毒株是新城疫病毒。
2.3.4以非免疫或血清中无新城疫抗体的雏鸡或雏鸵鸟作动物回归试验,若能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同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从复制的死亡病例中分离新城疫病毒,则可确诊。
新城疫是当前危害和威胁养禽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由于新城疫在鸵鸟中感染率很高,各种年龄的鸵鸟均易感,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新城疫列为法定预防的传染病。
最急性病例,病程短,从出现发病症状到死亡仅有一天,有的可达7天,有些报道其病程可达7~16天。其死亡率高低不等,有的病群可达30%。
确诊可采集病料在实验室鉴定,用鸡胚做成纤维细胞培养物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确诊本病。 3.防治方法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和搞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因雏鸵鸟对新城疫易感,在雏鸵鸟9-14日龄时需接种新城疫Ⅱ系疫苗,经3周加强免疫1次,然后每月接种1次c注:此免疫程序仅限于雏鸟期,
1992年之后,我国成为鸵鸟进口大国,陆续从非洲大量进口鸵鸟,新城疫也同时在鸵鸟群中出现严重流行。1997年刁有祥、王春敖等首次报道我国发生鸵鸟新城疫流行,并从发病及死亡的鸵鸟脑及肺脏分离到新城疫病毒。从2~3月龄至3~4年龄的鸵鸟均发生感染,小鸵鸟发病率高达50%,成鸵鸟的发病率从3%~6%不等,只是病死率均在95%以上。同年,黄宝春、彭照优等;逢奎春、肖成蕊等;刘忠城、李宁等均先后对鸵鸟新城疫的诊断进行了报道。从此以后,每年均有数起鸵鸟发生新城疫的报道。
海关总署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防止北马其顿有关地区新城疫传入我国的公告,那么,什么是新城疫呢?让小编带你来了解一下。 新城疫又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禽类烈性传染病。1926年 发现于印度尼西亚,1927年Doyle在英国的新城首次分离到病毒,随后定名为新城疫病毒。我国于1935年
说完了鸵鸟新城疫: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鸵鸟急性传染病。,现在来谈谈鸵鸟新城疫:防控策略与未来挑战。
自1997年我国首次报道鸵鸟新城疫流行以来,各地兽医部门积极开展防控工作。通过加强疫情监测、强化免疫接种、严格检疫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新城疫的蔓延。
未来挑战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