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养殖效益低,如何提高
作者:农艺巧匠•更新时间:2月前•阅读6
项目 | 内容 | 备注 |
---|---|---|
养殖环境 | 满足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要求 | 室内养殖池1m²,室外10m² |
活动特点 | 夜间活动多,喜湿、喜阴凉 | 日落前夕投喂,雨后增加量 |
养殖密度 | 合理控制,避免自相残杀 | 提供新鲜饲料和水源,保持安静 |
饲料调配 | 动物性饲料为主,辅以植物性饲料 | 保持饲料新鲜,避免霉变 |
产卵规律 | 春末夏初,每条雌性产20~60粒 | 保持湿度稳定,避免惊扰 |
蜕皮与生长发育 | 甲壳类,需蜕皮数次 | 防蚁措施,注意温度变化 |
冬眠时间 | 变温动物,可缩短冬眠期 | 恒温养殖或塑料大棚养殖 |
天敌与病害防治 | 蚂蚁、粉螨、消化不良等 | 科学管理,及时消毒 |
蜈蚣养殖效益低,如何提高?的内容告一段落,接下来是破解蜈蚣养殖低效难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药农减少,人工养殖蜈蚣成为趋势。要成功养殖蜈蚣, 要了解其生活习性。蜈蚣偏爱阴暗潮湿的环境,室内养殖池以1平方米为单位,室外则以10平方米为单位。通过瓦片搭建,形成适合蜈蚣栖息的微环境,是提高养殖成功率的基础。
蜈蚣是夜行性动物,投喂时机要把握住。一般选择日落前投喂,培养其进食规律。同时,要关注天气变化,雨后闷热夜晚,蜈蚣食欲旺盛,可适当增加投喂量;而大风或阴雨天气应减少投喂或暂停。
过高密度会导致蜈蚣自相残杀,影响养殖效益。在改善饲养条件,提供新鲜饲料和水源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密度对蜈蚣生活影响不大。同一母体所产蜈蚣可混养,但尽量避免不同养殖池的幼蜈蚣混合饲养。
蜈蚣为食肉性昆虫,喜食动物性饲料。人工养殖时,要保证饲料新鲜,避免腐臭。同时,可开发植物性饲料,降低成本。饲料管理和投放要定时定点,保证饮水新鲜清洁。
五、掌握产卵规律,孵化环境要适宜春末夏初是蜈蚣产卵期,每条雌性蜈蚣产卵量为20~60粒。孵化期间,保持湿度稳定,避免外界惊扰,是提高孵出率和幼虫成活率的关键。
蜈蚣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蜕皮数次,以适应身体成长。蜕皮前体色改变,行动迟缓。人工养殖时,要防止蚂蚁等天敌的攻击,保证蜕皮顺利完成。
通过恒温养殖和塑料大棚养殖,可延长蜈蚣生长期,缩短甚至取消冬眠时间,提高养殖效益。恒温养殖需具备加温、控温和保温条件的暖房;塑料大棚养殖则要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采取加温或通风措施。
蚂蚁、粉螨、消化不良、胃肠炎、绿僵菌病等是蜈蚣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通过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如降低湿度、热水泡养土、诱杀蚂蚁等,可降低病害发生率,保证养殖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