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荔枝蒂蛀虫:一种危害龙眼、荔枝果实的钻蛀性害虫
摘要
荔枝蒂蛀虫是严重威胁龙眼和荔枝果实的钻蛀性害虫。其危害不仅导致减产,还严重影响荔枝的品质。本文基于近年对荔枝蒂蛀虫的调查监测,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荔枝蒂蛀虫;防控;龙眼;荔枝
荔枝蒂蛀虫的卵呈扁圆形、半透明、黄白色,直径仅为0.2-0.3毫米。成虫为小形细长的蛾子,体长4-5毫米,翅展9-11毫米,体表灰黑色,腹部腹面白色。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静伏于寄主树冠内枝条上,极少发现在叶上。
荔枝蒂蛀虫的幼虫在果实膨大期钻蛀果核,导致落果;果壳着色后果熟期,种核坚硬,则仅蛀食种柄,遗留虫粪于果蒂,影响品质。早熟种三月红等抽穗期幼虫也钻蛀花穗嫩茎致顶端枯死;采后抽梢期则钻蛀嫩茎、小叶叶柄或新叶中脉。
防治措施 | 具体操作 |
---|---|
物理防治 | 套袋法:在第二次生理落果后,喷布防蛀蒂虫及防霜疫霉农药再套袋,既保果又减少虫源扩散。 |
生物防治 | 赤眼蜂防治:利用赤眼蜂寄生性昆虫的特性,控制荔枝蒂蛀虫的繁殖。 |
化学防治 | 选用高效低毒的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灭幼脲1000—2000倍液,或混合异源植物次生物质、印楝乳油、桉叶乙醇提取物对产卵有避忌作用。 |
以广东省某果园为例,通过实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荔枝蒂蛀虫的发生,提高了荔枝产量和品质。具体时间节点如下:
2019年3月:实施物理防治,套袋法。
2019年4月:实施生物防治,释放赤眼蜂。
2019年5月:实施化学防治,喷洒灭幼脲。
在荔枝栽培过程中,我们采用无纺布套袋技术,对妃子笑、三月红、黑叶等品种的果穗进行套袋。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果实品质,还能有效减少春后虫源。具体操作是在第二次生理落果后,喷布防蛀蒂虫及防霜疫霉农药,再进行套袋。
在化学防治方面,我们选择了高效低毒的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灭幼脲,以及混合异源植物次生物质、印楝乳油、桉叶乙醇提取物等,这些药物对产卵有避忌作用。同时,我们使用生物农药BT,按出厂产品含菌量指导稀释浓度,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降低对环境和人畜的影响。
我们利用赤眼蜂这一寄生性昆虫,对荔枝蒂蛀虫进行生物防治。赤眼蜂的成虫体长0.3~1.0毫米,黄色或黄褐色,其成虫和幼虫能够有效控制荔枝蒂蛀虫的数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