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种植成为致富新途径,助力农民增收
在六元公司的引领下,垒头镇、前营乡、和睦井乡等乡镇的500多户农民开始投身香菇种植,这不仅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更在河北新闻网5月19日的报道中,见证了这一产业的蓬勃发展。
香菇种植技术简单易学,是农民增收的好选择。我们的工作队引进了36团的香菇培育技术,通过试点种植,示范带动群众利用闲置房屋,开展香菇种植。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是移民工作的核心目标。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们的香菇大棚种植基地,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让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在衡东县三樟镇义门村,村民利用山林资源优势,成立了香菇种植合作社,兴建了1万平方米的香菇种植、加工厂房,年产香菇量可观。
“常抓林,短抓牧,抓住香菇当年富;不打牌,少来赌,一棚能挣六万五。”在临颍县严湾移民村的香菇大棚里,村支部书记严士俊乐呵呵地说,今年他们的第四个规划就是以香菇大棚种植来带动群众逐步奔小康。
地区 | 香菇种植模式 | 增收效果 |
---|---|---|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 | 合作社+基地+农户 | 村民增收致富 |
衡东县三樟镇义门村 | 合作社种植 | 年产香菇量可观 |
临颍县严湾移民村 | 香菇大棚种植 | 带动群众逐步奔小康 |
宁强香菇正在从产品时代向品牌时代跨越升级,小香菇也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去年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5万袋以上的致富带头人就有120余人。
张集镇除种植传统的春栽和秋栽香菇外,还组建了规模为300万袋的反季节香菇种植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达到3000万元,打破了传统种植香菇的季节限制。
据了解,临颍县王岗镇严湾移民村全村327人于2012年从淅川县滔河乡严湾村迁入后,经政府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移民帮扶工作组的指导,该村村支书严士俊制定了每年为群众办一件好事实事的“严湾村五年规划”,今年已建成24个香菇大棚,预计经济效益可达200万。
带动贫困户参与种植和市场流通,助力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张集镇四吉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反季节香菇进入了采收期,每天都有十多位村民在这里采收香菇。
西峡县已经形成了以双龙、西坪、丁河、重阳等乡镇为主的反季节香菇生产基地,从事反季节香菇种植的农民越来越多,反季节香菇已经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收的一条新途径。
张建斌香菇为加快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拓展新建标准化食用菌大棚,现已建成集143个出菇棚和20个养菌棚为一体的产业基地。
如今,香菇酱已成为临漳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临漳县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香菇种植,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产业链,扩大香菇酱市场份额,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村的规划真好,群众从中切实得到了不少实惠!今年在政府支持、移民办的帮助下,严书记领着我们建成的24个香菇大棚会更好,郑州航空港、福建商人都和我们签约订购协议,一部分还将出口到韩国呢!”村里负责水电的严新民兴奋地说,按照往年的价格,每棚香菇纯利润能换一辆六七万的“雪佛兰”。
目前,临颍县严湾移民村基本实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家家通水、通电、通气,建成了养殖场、和台商合资的有机肥厂、1500吨的冷库等,水泥路一直修到家门口,绿化、亮化让人赏心悦目。
时下,虽是香菇生产淡季,但在著名的香菇之乡河南西峡县,农民们正忙碌地种植反季节香菇。去年以来,西峡县结合实际,因势利导,瞄准夏季香菇生产的市场空白,大胆尝试,积极探索,鼓励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反季节香菇,取得了可观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
“我村香菇大棚还带动咱镇周湾移民村建4个、闫楼移民村建8个,巨陵镇罗山移民村建4个,移民局专配技术员上门指导技术难题。下一步,我们计划再建24个养菌棚和一个40吨的小冷库,方便菌种培育和香菇临时储存。”严士俊说,一个移民村的富裕已不算什么,我们要建成典型且有示范作用的移民村,从而带动其他移民及邻近村民也过上更加舒心、顺心、安心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