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肠炎病是牛蛙常见疾病,由细菌感染引起
在牛蛙养殖过程中,肠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由细菌感染引起,给养殖户带来不小的困扰。本文将详细介绍牛蛙肠炎病的病因、症状以及防治方法,为养殖户提供实用的指导。
牛蛙肠炎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也可由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导致。此外,饲料变质、消化不良等因素也可能诱发肠炎病。
食欲下降,摄食量减少
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
腹部膨胀,行动迟缓
体重减轻,生长缓慢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换水、消毒
选择优质饲料,避免饲料变质
加强养殖环境消毒,减少病原菌滋生
合理放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一旦发现牛蛙出现肠炎病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以下为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 具体操作 |
---|---|
内服药物治疗 | 达克菌+应激宁III型+三黄克菌素,拌料投喂,连续使用3-5天 |
外用药物治疗 | 华扬复合碘,每瓶用5亩.米 |
保肝护肠 | 胆汁酸、杜仲叶提取物等,拌料投喂 |
某养殖户饲养了5000只牛蛙,在4月份发现部分牛蛙出现食欲下降、腹泻等症状。经过诊断,确定为牛蛙肠炎病。养殖户按照上述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经过一周的连续用药,病蛙症状明显好转,食欲恢复,生长速度逐渐提高。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控制牛蛙肠炎病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团队曹建君在潮汕地区从事牛蛙养殖病害防治工作多年。潮汕地区作为中国牛蛙之乡,养殖产量和水平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汕头澄海区的溪南镇、东里镇和盐鸿镇是主要养殖区域,总面积约3000亩,亩产量可达2万斤以上。曹建君团队于4月27日抵达东里,开始对当地牛蛙肠炎病进行防治。
牛蛙肠炎病的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细菌性感染。感染后,牛蛙会出现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者一天腹泻十几次。该病发病迅速,传染性极强,对青年蛙及种蛙危害极大,死亡率高达80%以上。
防治策略:内外兼修,保肝护肠
内服:达克菌+应激宁III型+三黄克菌素。用量为3种各一包拌料20-30公斤,每天一餐,连续使用3-5天。
外用:华扬复合碘。用量:每瓶用5亩米。
针对疾病:红腿病、歪脖子病和爱德华氏病。
此外,曹建君团队还注重保肝护肠,以提高牛蛙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免疫力。具体措施如下:
使用保肝产品胆汁酸解决肝胆问题,肝胆健康后,再依次治疗其他病症。
拌料喂杜仲叶提取物,促进乳酸菌、双歧杆菌等肠道有益菌的繁殖,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提高肠道消化吸收能力。
案例成果:防治效果显著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治,潮汕地区牛蛙肠炎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曹建君团队的数据显示,防治后的牛蛙肠炎病发病率降低了60%,死亡率降低了50%。这一成果不仅为当地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我国牛蛙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来展望:加强防控,保障牛蛙养殖安全牛蛙肠炎病作为养殖业的一大难题,需要养殖户、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加强防控。未来,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病原菌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推广科学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研发新型防治药物。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牛蛙肠炎病这一难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为我国牛蛙养殖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