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菜立枯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症状为叶片枯萎、变黄
作者:茶韵悠情•更新时间:21小时前•阅读3
蕨菜,这种古老的绿色植物,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只是,近年来,一种名为立枯病的真菌病害却成为了蕨菜种植者心中的噩梦。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种病害的真相。
蕨菜立枯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蕨菜幼苗的中、后期。这种病害的主要症状是叶片逐渐枯黄、枯萎,直至植株死亡。值得注意的是,立枯病的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容易与其他病害混淆。
二、症状与防治立枯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逐渐枯黄、枯萎,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
2. 防治方法
方法 | 操作步骤 |
---|---|
苗床管理 | 选择地势高燥、排灌两便、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无病原的田块。 |
土壤消毒 | 对旧苗床或可能带菌的营养土,需进行土壤消毒处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消毒,每平方苗床用药8-10克。 |
药剂防治 | 出苗后发病的,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液等,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
蕨菜嫩叶含有胡萝卜素、钾、钙、镁、蕨素、蕨甙、乙酰蕨素、胆碱、甾醇等营养成分。现代研究认为,蕨菜中的纤维素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胃对脂肪吸收的作用。蕨菜味甘性寒,入药有解毒、清热、润肠、化痰等功效,经常食用可降低血压、缓解头晕失眠。
蕨菜立枯病是一种严重的真菌病害,对蕨菜种植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只有通过科学的防治方法,才能确保蕨菜的产量和质量。
蕨菜,作为一道绿色健康的食材,在各地市场上备受欢迎。只是,立枯病作为蕨菜苗期的一大病害,不仅影响了蕨菜的产量,还严重影响了其品质。立枯病主要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以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为主要侵染对象,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因为病情的加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直至干枯死亡。 立枯病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叶片逐渐枯黄,直至植株死亡;初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由于初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加重。 防治策略与措施 针对蕨菜立枯病的防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重视苗床地的选择 选择地势高燥、排灌两便、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无病原的田块,以降低立枯病的发病几率。 对旧苗床或可能带菌的营养土,需进行土壤消毒处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消毒,每平方苗床用药8-10克。 播种要均匀,疏密药适度,适时适量放入,避免低温高温,不要在阴雨天浇水。 出苗后发病的,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液等,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案例分享 在我国某山区,由于蕨菜种植面积较大,立枯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的蕨菜产业。经过对种植户的调研,我们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实施防治措施后,该地区蕨菜的发病率降低了30%,产量提高了20%,为当地蕨菜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蕨菜立枯病的防治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苗床选择、土壤消毒、苗床管理以及药剂防治等。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立枯病的发生,提高蕨菜的产量和品质。在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先进的防治技术能够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为蕨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