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繁殖期,营养均衡至关重要
在鸵鸟养殖业中,繁殖期的营养管理是确保后代健康成长的基石。
鸵鸟繁殖期的营养均衡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后代的健康和养殖效益。不均衡的营养可能导致孵化率下降、雏鸟成活率低等问题。
合理的营养结构对于鸵鸟繁殖期的健康至关重要。很多人喜欢给繁殖期的鸵鸟喂食大鱼大肉,但实际上这反而加重了肠道负担。正确的做法是提供营养全面均衡的食物。
饲料原料 | 干物质 | 粗纤维 | 粗纤维消化率 | 代谢能 |
---|---|---|---|---|
玉米 | 88.4 | 2.0 | 13.7 | 3.14 |
高粱 | 89.3 | 2.2 | 10.1 | 3.03 |
麸皮 | 88.8 | 3.2 | 12.0 | 3.21 |
非洲黑鸵是我国当前主要的种鸵养殖品种。个体大,性温驯,年产蛋能力80~100枚,蛋重1000~16000g,有效繁殖期40~50年。
繁殖期的鸵鸟管理雄鸵鸟性成熟略晚于雌鸵鸟,所以在引种时要注意,雄鸵鸟须要比雌鸵鸟大半年或1年,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繁殖效果。
营养补充与调控在繁殖季节,饲喂的日粮营养含量应为低能量、高蛋白、高纤维素。使用肉骨粉、血粉代替鱼粉,可以获得较高的孵化率。
此阶段幼崽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因此选择易消化吸收、营养全面均衡的食物至关重要。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添加有助于维护繁殖期宠物的肠道健康,通过改善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间接提升繁殖性能和后代抵抗力。
维生素供应维生素A、D、E、K对繁殖期宠物的繁殖性能、胚胎发育、骨骼矿化及抗氧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应确保饲料中适量供应。
案例分析Bertha193鸵鸟的营养水平是影响孵化率的基本因素。鸵鸟繁殖期饲料中代谢能的需要量为11.3千焦/公斤,粗脂肪应限制在6%~8%;蛋白质为18%~24%,同时注意几种氨基酸的供给。
精氨酸1.04%、赖氨酸0.86%、蛋氨酸+胱氨酸0.73%、苯丙氨酸0.95%、缬氨酸1.02%;粗纤维适宜含量为10%、钙4%~4.5%、有效磷0.4%、钠0.3%、镁0.25%,维生素E为每公斤80国际单位。
同时应注意青绿饲料的优质性,适当补充泛酸和其他微量元素。
一、科学饲养,关注繁殖期营养需求该养殖场对饲料进行了严格筛选,确保饲料中的营养成分符合鸵鸟繁殖期的需求。在蛋白质方面,他们选择了优质的豆粕、鱼粉等原料;在能量方面,采用玉米、高粱等谷物;在纤维方面,则加入一定比例的麸皮和草粉;在维生素方面,则通过添加剂的方式补充。
通过这种科学饲养方式,该养殖场在繁殖期的孵化率达到了85%以上,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鸵鸟繁殖过程中,后代的健康也是养殖户关注的重点。为了提高后代抵抗力,该养殖场在饲料中添加了益生菌和益生元,以维护肠道健康。
通过实践,该养殖场发现,添加益生菌和益生元后,鸵鸟后代的肠道菌群更加稳定,消化吸收能力增强,发病率显著降低。同时,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添加还有助于提高鸵鸟的免疫力,降低了养殖成本。
维生素A、D、E、K这些脂溶性维生素对鸵鸟的繁殖性能、胚胎发育、骨骼矿化及抗氧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蛋白质蛋白质是鸵鸟繁殖期饲料中的关键营养素,含量为18%~24%,同时注意几种氨基酸的供给。
粗纤维适宜含量为10%,有助于促进鸵鸟的消化吸收。
钙、磷、钠、镁等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对于鸵鸟的生长发育、骨骼生长、繁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展望未来,推广鸵鸟健康养殖技术在饲养管理、饲料配方、疾病防治等方面,我们要不断创新,为鸵鸟提供更加优越的养殖环境,保障鸵鸟健康繁殖,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