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养殖蜈蚣,利用人工环境模拟蜈蚣自然生长条件
蜈蚣,一种在自然界中常见的节肢动物,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逐渐成为养殖户眼中的“金蛋”。而大棚养殖蜈蚣,正是利用人工环境模拟蜈蚣自然生长条件,实现产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蜈蚣属杂食性动物,饲料广泛,适应性强,男女老少皆可养殖。投入小、产量高、养殖规模可大可小,一年四季均可养殖。由于蜈蚣食量小,排粪量不大,无恶臭味,不会污染环境,不会影响邻里关系,是目前发家致富的好项目。
蜈蚣的饲料比较广泛,如市场上的一些下脚料动物内脏、鱼、鸡血、猪肺、青蛙、瓜果皮等都可以作为饲料。同时,人工饲养的蜈蚣也可喂食泥鳅、黄鳝、小鱼、小虾和小蟹等。
选择室内空闲房屋、大棚,如闲置的厂房、库房、废弃学校、宿舍、瓜果蔬菜棚等,或建池饲养、或缸养、箱养、塑料桶等。确保养殖环境通风、干燥、清洁。
蜈蚣为食肉性昆虫,性凶猛,需定时投喂新鲜饲料。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饮水。饲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蜈蚣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饲养策略。
蜈蚣适宜生长温度为20℃~38℃。冬季养殖时,需给养殖室加温,以降低成本。同时,要避免蜈蚣冬眠,以免造成伤亡。
每年春末夏初,是蜈蚣的产卵期。每条雌性蜈蚣一般产卵量为30~60粒。产卵时,蜈蚣身体曲成“S”形,卵从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产在自行挖好的浅穴内。产卵后,随即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
蜈蚣属甲壳类的节肢动物,体表覆盖有几丁质的甲壳,限制了本身的进一步生长发育。为了摆脱甲壳对进一步生长发育的限制,蜈蚣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蜕皮数次。每蜕一次皮,就明显的长大一次。
蜈蚣属变温动物,寒冷的冬季威胁着它的生命。为了逃避寒冷冬季的威胁,蜈蚣就钻入地下,以冬眠的方式越冬。冬眠期间不食不动,身体呈“S”形或“L”形。
据调查,大棚养殖蜈蚣的转化率提升比例可达30%以上。以每平方米养殖1000条蜈蚣为例,每条蜈蚣的市场价格约为10元,年产量可达10万元。
案例分析某养殖户在2019年开始尝试大棚养殖蜈蚣,经过一年的努力,成功实现年产量5万元,利润2万元。该养殖户表示,大棚养殖蜈蚣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提高了产量与质量。
项目 | 内容 |
---|---|
养殖模式 | 大棚养殖、室内养殖、池养、缸养、箱养、塑料桶等 |
饲料选择 | 动物内脏、鱼、鸡血、猪肺、青蛙、瓜果皮等 |
适宜生长温度 | 20℃~38℃ |
转化率提升比例 | 30%以上 |
年产量 | 10万元 |
利润 | 2万元 |
蜈蚣,这种看似神秘的生物,正以其独特的养殖优势,成为致富的新宠。其杂食性、广泛的适应性和低环境要求,使得蜈蚣养殖几乎不受地域限制。在浙江某地,就有养殖户利用闲置的大棚,成功实现了蜈蚣的高效养殖,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因为人们对蜈蚣药用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入,蜈蚣市场需求逐年上升。高效养殖技术的推广,将为养殖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未来,蜈蚣养殖市场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