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种植

琼中蜂农利用本地蜜蜂资源,大赚“甜蜜”钱

都说养蜂人是随风而行、逐花而居,琼中的蜂农们却是个例外。什仍村的甜蜜事业,是琼中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的一次有益尝试。

琼中蜂农利用本地蜜蜂资源,大赚“甜蜜”钱
追梦人梅学国创业养蜂带领村民酿造甜蜜事业

阿菊,我去看蜂了。阿菊,我去看蜂了。一抹鱼肚白刚出现在天边,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琼中万花峻康养蜂合作社负责人梅学国招呼了妻子一声,便同往常一样拿起蜂帽向橡胶林走去,开工了。

要发展,就要有与众不同的思路。2015年,因为琼中养蜂产业的发展,蜂农越来越多,合作社竞争压力变大,梅学国开始思考新的致富途径。

我发现格子巢蜜作为最天然蜂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可合作社饲养的中蜂却因为恋巢性差,容易发生分蜂,群势不够大,海南天气太热等因素,很难生产格子巢蜜。

虽说今年蜂蜜产量低,但价格比去年上浮一些,对收入影响不大。其实今年卖蜂种会更赚钱。

今天中午,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什裕村养蜂大户刘世镇正在自家大院里和孩子玩耍。他前段时间卖掉了今年培育的蜂种,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都会比较悠闲。

而中平镇上水村的农民高连生,则是由单一产蜜转向培育蜂种的专业大户。虽然目前高连生仍有两万多斤蜂蜜正待销售,但他今年已经收入了250多万元,其中培育蜂种就为他吸金120多万元。

只有走产业升级、拉长产业链的路子,才能让养蜂产业走得更远,才能赚更多钱!高连生笑着对记者说。

琼中全县养蜂农户为4000多户,累计养蜂约6.1万箱,产量100万斤,产值4500万元

海南蜜源植物丰富,养蜂有利可图,不只是在琼中,海南多个市县都有农民加入养蜂行业,通过“甜蜜事业”脱贫致富。

农业品牌与“奔格内”乡村旅游品牌有机融合 琼中蜂蜜酿出甜蜜生活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平镇的热带雨林中,蜜蜂飞舞花间,在蜂箱里一进一出,酿造出香甜的百花蜜。

山里的花好水好,没有农药纯天然,蜜蜂酿出来的就是最好的蜂蜜!这样的蜜可以放心吃!蜂场的养蜂人三哥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打。

去年,杨元武收到来自三亚市育才镇政府的一笔大单—双方签订了一年提供价值300万元、数量5661箱中华蜜蜂蜂种的采购项目。

截至目前,琼中县科协利用技术优势,县内办班讲授养蜂技术,共培训指导琼中蜂农1820人次。

通过“多条腿走路”实现多重收益的,可不止王世标一人。

围绕桑蚕、养山鸡、养蜂等9大特色产业,过去5年来,琼中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4种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脱贫工程,正闯出一条“政策推动、创新驱动、典型带动、三产联动、资金撬动、教育引动”的脱贫之路。

地处海南中部五指山、黎母山腹地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有森林覆盖率高、野花蜜源丰富的优势,在政府扶持下,当地养蜂业近年来迅速发展,目前全县的蜜蜂已发展到4.3万箱,饲养农户3500户,年产值达2240万元,琼中蜂蜜...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琼中一些农户养蜂技术愈加成熟,他们拓宽产业发展渠道,改变以往单一养蜂采蜜的做法,把养蜂产业伸向蜂种的培育,并尝到了甜头。

有些蜂农甚至把蜂种培育当成了主打产业,营根镇新市村村民杨元武就是其中之一。

琼中在大力推广养蜂的过程当中,建立了由县科协、县蜂业办、养蜂合作社和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养蜂科技服务指导队伍;琼中科学技术协会邀请...

技术要过关,我们才能做蜂种生意。杨元武说,如今海南的养蜂产业日益壮大,蜂种很有市场,他自2011年起开始培育蜂种,并组织蜂农成立了一家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

琼中蜂农利用本地蜜蜂资源,大赚甜蜜钱。的内容结束,现在进入琼中蜂农:本土蜜蜂,甜蜜致富新路径。

琼中蜂农利用本地蜜蜂资源,大赚“甜蜜”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梅学国走遍了广州、广西、江西、湖南等地,学习先进的养蜂技术。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生产出了高质量的格子巢蜜,为合作社带来了更大的利润。

蜂农的甜蜜生活:从卖蜜到卖蜂种

在琼中,除了梅学国这样的养蜂合作社,还有许多像刘世镇、高连生这样的蜂农,他们通过养蜂实现了生活的甜蜜转变。

刘世镇是什裕村的养蜂大户,他通过不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养蜂经验。他不仅扩大了养蜂规模,还学会了人工育王等蜂种培育技术。今年,他卖掉了自己培育的蜂种,获得了丰厚的收入。

琼中蜂业的未来:产业升级,拉长产业链

琼中县将继续充分利用优质的环境资源,提升琼中蜜蜂文化节的影响力,通过蜂场观光、蜜蜂文化科普、采蜜体验等活动,打造琼中蜂蜜品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4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