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新洲发现受伤野生中华鲟,亟待救治

上午11时30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杜浩博士赶到现场救治,他们将绳子解开,在中华鲟尾巴裹上棉布,避免它激烈挣扎时 受伤。

新洲发现受伤野生中华鲟,亟待救治

被新洲双柳街渔民误捕的巨型中华鲟,经过两个多月的救助,专家为其取名“后福”寓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昨天下午,荆州太湖中华鲟繁育基地危起伟研究员告诉记者,这条国宝已全面恢复健康。

初步检查发现,中华鲟受伤十分严重,鼻孔撕裂,头部、唇部、鳃部和尾柄有多处伤口,部分伤口较深,尾部有被疑似螺旋桨所致旧伤,鱼体已呈侧翻失衡...

目前正值中华鲟繁殖期,从大海返回长江葛洲坝下采卵场的中华鲟妈妈,却屡屡受伤甚至致死。11月27日下午,长江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救治解剖受伤致死的一条中华鲟雌鱼时,发现这条鲟鱼腹腔内有一枚超声波标志。

据长江水产研究所王成友博士介绍,这条长约3米,重约350斤的中华鲟,2009在洪湖被渔民误捕后...

去年11月15日上午,长江阳逻双柳街江段误捕一尾近700斤重的巨型中华鲟,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接...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荆州基地工作人员闻讯抵达现场,对中华鲟进行体检,发现其头部、尾部有明显划伤,属于陈旧性伤痕,但通过B超检查诊断中华鲟还受了一定“内伤”,便用担架将其抬上专用车辆,吊装江水,送往荆州进一步检查治疗,待康复后放归长江。

据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杜浩介绍,中华鲟常年栖息于近海底或大江大河,秋季就会上溯至江河上游产卵场繁殖。只是,据该所通过解剖食卵鱼监测发现,中华鲟卵平均含量1998年为20粒左右,而到2008年以后一直为零。“如果不及时加强保护,野生中华鲟将面临灭绝危险。”杜浩说。

昨日上午,渔民张锦在新洲双柳木牧洲江边打鱼时,意外捞起一条野生中华鲟,由于中华鲟受伤严重,目前已送往荆州太湖中华鲟基地治疗。

15日,新洲渔民长江中误捕野生中华鲟,中华鲟身受多处外伤。这是时隔7年首次捕获怀卵的雌性野生中华鲟,本报记者独家全程跟踪 15日上午,一条野生中华鲟意外落入新洲渔民张锦夫妇布下的流网中,中华鲟受伤严重,他们立刻向渔政部门汇报。一场抢救野生中华鲟的行动由此展开:

据新洲渔民张锦称,昨晨7时,他和妻子从双柳街叶家洲渡口出发,驾船抵达长江牧鹅洲水域布网捕鱼。9时许,夫妇俩开始收网,感觉网异常沉重,两人合力拉网一看,原来是一条“巨鱼”。多年捕鱼的张锦仔细辨认,发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立即通知当地渔政部门。

时间 事件
2009年 洪湖渔民误捕中华鲟
2019年11月15日 新洲渔民捕获巨型中华鲟,头部、尾部有明显划伤
2019年11月27日 长江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救治受伤中华鲟雌鱼,发现腹腔内有超声波标志
2020年1月 荆州太湖中华鲟繁育基地危起伟研究员宣布,救治的巨型中华鲟已全面恢复健康

对新洲发现受伤野生中华鲟,亟待救治。有了认识后,再研究新洲救治受伤中华鲟,科技助力生态保护。

渔民意外捕获,国宝命悬一线

去年11月15日,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渔民张锦在长江捕鱼时,意外捞到一条长3.3米、重约350公斤的巨型中华鲟。只是,令人揪心的是,这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身上伤痕累累,头部、尾部有明显的划伤,且腹部还受了内伤。得知这一情况,张锦夫妇立即联系了当地渔政部门,一场抢救行动迅速展开。

新洲发现受伤野生中华鲟,亟待救治

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们迅速抵达现场,对受伤的中华鲟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在确认其生命体征稳定后,科研人员决定将其带回荆州太湖中华鲟基地进行治疗。为了确保中华鲟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专家们采取了专业的救护措施,包括将鱼体转移到蓝色的担架上,以及利用吊装江水的方式,模拟其自然生活环境,确保其在途中能呼吸到充足的氧气。

多学科协作,为“后福”保驾护航

在荆州太湖中华鲟基地,专家们为受伤的中华鲟制定了周密的救治方案。除了常规的医疗救治外,专家们还运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对中华鲟的伤口进行了清洗和消毒,避免了感染的风险。经过两个多月的悉心照料,这条名为“后福”的中华鲟终于康复,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生态保护,任重道远

此次救助“后福”的成功,离不开新洲渔民的高度责任感、渔政部门的及时响应,以及科研团队的专业救治。只是,这也提醒我们,生态保护之路任重道远。保护中华鲟这一濒危物种,不仅需要科技的力量,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珍贵的生命在地球上延续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3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