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乌贼人工放流初见成效,探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新途径
海域 | 放流时间 | 放流数量 | 成效 |
---|---|---|---|
大陈海区 | 2021年5月 | 100余万粒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 | 年底陆续出现小个体曼氏无针乌贼 |
青州岛人工鱼礁区 | 未知 | 800多块礁石 | 石斑鱼和椒鱼捕获量增加 |
近年来,我国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5月,市、区两级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联合浙江省海洋学院,首次将100余万粒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运到大陈海区挂于空网箱中自然孵化,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如今,大陈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放流已初见成效,渔民们开始陆续捕获到该类乌贼。
海洋牧场,作为一种高级渔业模式,应运而生。它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建设和修复海洋生物的繁殖场所,改善海域生态环境,最终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青州岛人工鱼礁区已有800多块礁石,阳西投放的南山岭人工鱼礁也初见成效,石斑鱼和椒鱼的捕获量比以前有所增加。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过度捕捞、生物入侵、海水养殖单一化等问题。为了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科学合理地开展增殖放流工作,改善天然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及其多样性。
严格规定增殖放流生物物种,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水生动物、存在洄游性的经济型水生生物、具有促进资源恢复作用等物种为主。
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实施严格的海洋环境保护政策。
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实施严格的海洋环境保护政策。
推广海洋牧场建设,改善海域生态环境。
提高渔业资源管理水平,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乌贼人工放流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继续加大投入,探索更多可持续利用新途径,为海洋牧场的发展贡献力量。
海洋,这片深邃而神秘的领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只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加剧,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保护海洋生态,恢复海洋资源,我国积极推行增殖放流,助力海洋资源可持续。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增殖放流在海洋资源保护中的作用。
据悉,上世纪50~60年代,大陈海域曼氏无针乌贼产量最高可达2489吨。只是,由于滥捕滥捞和海洋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该品种数量急剧减少。近年来,通过增殖放流,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逐渐恢复,渔民捕获量不断增加,为当地渔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李学光介绍,阳西投放的南山岭人工鱼礁也初见成效。以前渔民捕鱼,石斑鱼和椒鱼比以前能捕到更多,这说明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在海洋资源保护过程中,增殖放流成为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向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科学、合理开展增殖放流,改善天然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及其多样性,实现我国渔业长远发展。
严格规定增殖放流的生物物种,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水生动物、存在洄游性的经济型水生生物、具有促进资源恢复作用等物种为主。同时,选用来自资质较高单位的人工繁殖苗种,确保放流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