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鱼从餐桌游向大海,为何又游回餐桌
据了解,近五年来,浙海院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88项,其中863计划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7项。学院还连年组织人员开办培训班,专门向养殖专业户和水产龙头企业介绍水产养殖、渔业捕捞等专业知识,组织专家服务队、博士服务队、大学生服务队等上岛、上船服务,帮助渔民和养殖户合理捕捞、科学养殖。无论白天黑夜,许多舟山的渔民和养殖户遇到难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打电话向海洋学院的专家们求助。
“现在我们正在着力突破‘第四条鱼’——东海带鱼的人工繁育项目,而带鱼繁育由于需要人工授精等,是一块太难啃的骨头。”孙忠告诉记者,仅仅是寻找受精卵就是一个难题,为此他和科研人员已经不知道多少次因为出海打渔的渔船出没在大海上,经常一漂就是十几天。“但只要能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能修复浙江的渔业资源,再辛苦也值得!这也是我们搞科研的价值所在。”
小黄鱼捕捞产量曾占东海海域主要经济鱼类产量的12.6%,对浙江乃至全国的渔业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我们的海洋增养殖研究就是要...
年份 | 小黄鱼捕捞产量 | 市场价 |
---|---|---|
2010 | 15,000 | 50 |
2015 | 10,000 | 80 |
2020 | 8,000 | 120 |
7月6日早上,天微亮,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一桥水产养殖...
小黄鱼在传统海洋渔业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大黄鱼、墨鱼、带鱼并称为舟山“四大海产”,小黄鱼人工繁育项目实现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是浙江海洋学院继实现大黄鱼、墨鱼规模化人工繁育后,在“四大海产”增养殖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为我国渔场振兴修复带来了新的福音。
”连日来,在象山一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查看人工养殖小黄鱼的生长情况是负责人张进城每天最重要的事.小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与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带鱼并称为“四大海产”.
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一桥水产养殖基地内,该基地负责人张进城正在渔排上查看全人工养殖小黄鱼的生长情况,“一般在晚上起捕,第二天一早就可以运到各大菜场,‘游上’市民餐桌。” 从2014年开展小黄鱼驯养、人工繁育、养殖等相关技术研究到如今实现全人工规模化养殖小黄鱼,象山县实现了小黄鱼全人工养殖“从0到1”的突破
为补充市场上的小黄鱼商品资源,减少海洋偷捕,也为了丰富休渔期市民的餐桌,小黄鱼科研团队经过7年技术攻关,实现了小黄鱼苗种从野生到全人工、从小试到稳步扩繁再到网箱养殖等可喜的突破。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负责人徐万土透露,去年公司养殖了20万尾小黄鱼,预计其中的3-5万尾马上可以上市,端上市民的餐桌。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海洋过度捕捞,小黄鱼自然种群呈衰减态势,捕捞量逐年下降,以前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逐渐成了稀客。县水利和渔业局...
下降,以前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逐渐成了“稀客”。去年,象山渔业捕捞产量36.94万吨,其中野生小黄鱼产量只有近1.3万吨。 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野生小黄鱼销售价格日趋攀升,条重150克以上的成鱼市场价每公斤100元以上。有的商贩甚至用价格较便宜的养殖大黄鱼幼鱼,冒充野生小黄鱼。 为增加养殖
去年以来,由楼宝带队的项目组克服了野生鱼驯养、越冬和强化培育、人工催化以及受精卵孵化、人工育苗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在欠缺国际国内既有经验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约2.5万尾小黄鱼宝宝健壮活泼、食欲旺盛、体色正常、生长良好。
浙江海洋学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孙忠告诉记者,学校科研团队从2002年开始艰难的寻找乌贼亲体的过程,几经波折,直至2005年才在东极岛捕捞到了雄性曼氏无针乌贼5只、雌性曼氏无针乌贼9只,还采到了受精卵2277颗。借此开始潜心研发墨鱼产卵场修复技术。目前舟山渔场增殖放流乌贼卵达6900多万粒,东海乌贼年产量已超过3万吨,接近乌贼资源未被破坏时的一半。而与此同时,浙江海洋学院科研人员一直跟踪实施的黑鲷、梭子蟹增殖放流也收到成效,产量自大规模放流后保持高产。此外,得益于学院早年在大黄鱼人工繁育上的突破,舟山海域十几年未见的野生大黄鱼通过增殖放流已经出现了成吨的网产。
“我们的海洋增养殖研究就是要瞄准老百姓的餐桌,就是要瞄准海洋生态修复的需要。”浙江海洋学院院长吴常文期待,这所“蓝色”的海洋高校能不断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服务渔业经济发展,成为浙江海洋渔业的社会经济发展思想库、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让人们更好地享有海洋的宝藏。
“这些都是人工繁育的小黄鱼鱼苗,都已经过了‘百天’,存活率还比较高。”这些“鱼宝宝”,是浙江海洋学院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研究员楼宝的“心头肉”。因为野生鱼种的小黄鱼一旦被捕捞上来,极难存活,甚至“手碰几下就会死掉”,难以开展下一步的育苗等研究工作。“所以在给这些鱼苗投料时一定要少量多次,小黄鱼不会去吃沉下去和浮在水面的饵料,而是喜欢在饵料下沉的过程中进食。”
小黄鱼繁育刚刚在实验场中成熟,同为“四大海产”的墨鱼的增殖放流和人工养殖则已经广见成效。清晨5时许,舟山定海区南珍菜场里已经是一派热闹景象,各色海鲜中,堆排起的一只只肉嘟嘟的墨鱼是不少食客的最爱。海鲜摊主告诉记者,别看现在墨鱼这么多,其实前几年它们还是市场上几乎绝迹的稀罕物。
小黄鱼从餐桌游向大海,为何又游回餐桌?的内容已结束,现在切换到海洋美食,餐桌循环利用。
海洋循环利用:从海洋到餐桌的创新实践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一角,一座水产养殖基地悄然兴起,这里不仅孕育着美味的海鲜,更见证了一种循环利用的海洋生态理念。象山县一桥水产养殖基地,以其独特的全人工养殖模式,将小黄鱼这一传统海产重新带回到人们的餐桌。
张进城回忆道:“刚开始,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苗种的存活率。野生小黄鱼一旦被捕捞,存活率极低。我们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终于找到了提高苗种存活率的方法。如今,我们的小黄鱼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每年可以产出超过200万尾的小黄鱼。”
生态效益:保护海洋资源,丰富市民餐桌“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健康、美味的海鲜,同时保护海洋资源。”张进城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小黄鱼这一传统海产重新焕发生机,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海洋生态保护中来。”
海洋与餐桌,看似遥不可及,实则紧密相连。通过象山县一桥水产养殖基地的努力,我们看到了海洋循环利用的广阔前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海鲜产品将实现从海洋到餐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餐桌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