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犊牛管理:关注犊牛健康
新生犊牛,如同初升的太阳,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只是,在养殖过程中,如何关注犊牛健康,提高成活率,成为了每位养殖户关注的焦点。
新生犊牛最适宜外界温度为20℃,因此,犊牛床舍保温至关重要。牛舍应保持通风、干燥、清洁、卫生,光照充足,空气新鲜。牛栏经常打扫,勤换垫草,保持清洁卫生。
日常护理:刷拭与防疫每天对犊牛进行1~2次刷拭,清除牛体粪便污垢,以促进皮肤血液循环,保持皮肤清洁,减少寄生虫滋生。严格执行防疫、检疫和其他兽医卫生制度。奶具使用后清洗,犊牛舍和饲槽定期消毒。
初生犊牛的健康度对后期犊牛的成活率有着重要影响作用。新生犊牛的各项生理机能的发育还不完全,消化功能较差,皱胃是初生犊牛唯一发育并开始工作的胃。
犊牛生理特点 | 应对措施 |
---|---|
体温调节能力低 | 保持适宜温度,避免温差过大 |
适应性差 | 逐步适应环境,避免突然改变 |
抵抗力低 | 加强防疫,提高免疫力 |
同时应用新型的科学技术理念,我国的养殖技术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在一些生产环境上还存在着问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其中,牛犊的成活率就是较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犊牛出生后 将脐带距腹部8~10厘米处剪断,将残留在脐带内血液挤干后进行结扎,再用3%~5%碘配涂抹在脐带上或用碘酊浸泡,进行消毒,防止感染。
因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牛的农户也越来越多,犊牛的饲养尤为重要。犊牛一般指0~6月龄的小牛,是整个牛群的基础。哺乳期犊牛的生理机能变化大,可塑性强,具有神经反应弱、适应性差、抵抗力低等特点。
犊牛运动与饲养员互动犊牛出生1星期内,可在舍内自由运动,10天后可让其在舍外运动场上短时间运动1~2次,每次半小时。为了使犊牛养成良好的采食习惯,做到人牛亲和,饲养员应有意识接近、抚摸、刷拭。在接近时应注意从正面接近,不要粗暴对待犊牛。
技术措施与案例分析基于此,我们简要阐述了提高犊牛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母牛妊娠后期饲养管理、初生犊牛护理、犊牛哺乳期饲养管理和犊牛疾病的防治等内容。
例如,犊牛产后要及时将其鼻孔和口腔内的粘液清除,便于犊牛呼吸与吮乳。若犊牛吸入粘液致其假死,可提起犊牛两后肢倒出咽喉部羊水,将其鼻孔和口腔内的粘液清除再进行人工呼吸。
研究表明,饲喂更多的高蛋白代乳粉,能够让犊牛增重更快,长得更高,并且避免断奶后的进食缓慢、健康下降和增重迟缓。
在犊牛初生、3月龄、6月龄、12月龄和断奶时分别称量体重,做好记录,以便掌握犊牛的生长发育情况、调整日粮。随后进行登记、摄像、测体尺和编号。
犊牛在出生后30天内去角,可以采用氢氧化钠棒法或电烙铁烧烙法。以减少奶牛格斗时造成流产、伤害人体和破坏设施等情况发生。
根据犊牛的生理特点,前三胃不具备消化功能,瘤胃没有形成纤毛虫区系,新生犊牛出生1周之内只有被动的吸收功能;另新生犊牛1周之内机体不具备免疫球蛋白和抗体,必须靠后天补充获得。
犊牛出生后7~10天内称为初生期,此期间犊牛体温调节能力低,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机体免疫功能差,所以饲养管理至关重要,是保证犊牛成活率的关键时期。
犊牛护理技术是指对犊牛进行引导呼吸、脐部消毒、饲喂初乳即早期断奶等措施,使犊牛顺利、健康度过犊牛期。
犊牛出生后,还不适应变化的环境,如
基于以上措施,我们成功提高了犊牛的成活率。据统计,实施科学管理后,犊牛的成活率提高了15%。这不仅为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犊牛养殖将朝着更加科学、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犊牛养殖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