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通过节肢动物传播,需加强防控
钝缘蜱,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生物,却可能成为非洲猪瘟传播的“隐形杀手”。它们在干燥和高温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了解这些蜱虫的特性,对于我们防控非洲猪瘟至关重要。
非洲猪瘟,一种高热、皮肤充血的传染病,不仅威胁着家猪和野猪,还能通过节肢动物传播。这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起这种病毒的防控工作。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ASFV,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以节肢动物为生物媒介的DNA病毒。它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直接接触:健康猪与患病猪或隐性带毒猪之间的直接接触。
生物媒介传播:钝缘蜱作为ASFV的重要自然宿主和储存宿主,通过吸食动物血液维持病毒在自然界中的感染。
其他传播途径:其他小型啮齿动物、蚊子、厩蝇等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猪传播ASFV;受污染的水、猪肉及猪肉制品、血液制品、被污染的饲料、泔水、垫料、器具、短距离的气溶胶传播等。
钝缘蜱的生物学特性
适应能力强:钝缘蜱对干燥和高温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繁殖能力强:在适宜条件下,雌虫可多次产卵,多次吸血。
存活时间长:钝缘蜱的存活时间可长达5~10年,在适宜条件下可达15年。
防控策略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做好猪舍内外蜱的防控,避免猪场节肢动物成为ASFV的传播隐患。
开展调查和监测:对各个地区内蜱尤其是钝缘蜱的种类、分布进行调查和监测,建立蜱的大数据。
深入研究:对ASFV在钝缘蜱体内的感染机制及传播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药物筛选:对钝缘蜱进行药物筛选,找出更多更安全、高效的杀虫药物。
疫苗研制:开展钝缘蜱的疫苗研制工作,避免过多使用药物使其产生耐药性。
加强灭蚊、蝇措施:同时也要加强环境中带蜱野生动物的管理。
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任重道远,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防控措施,确保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措施 | 目的 |
---|---|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 避免猪场节肢动物成为ASFV的传播隐患 |
开展调查和监测 | 建立蜱的大数据,为防控ASF疫情提供数据支撑 |
深入研究 | 了解ASFV在钝缘蜱体内的感染机制及传播机制 |
药物筛选 | 找出更多更安全、高效的杀虫药物 |
疫苗研制 | 开展钝缘蜱的疫苗研制工作,避免过多使用药物 |
加强灭蚊、蝇措施 | 加强环境中带蜱野生动物的管理 |
钝缘蜱,一种适应力极强的生物,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陆广泛分布,其生存能力与繁殖特性使得它在非洲猪瘟的防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低温或饥饿环境下,幼虫发育减缓,若虫蜕皮时间延长,雌虫延迟产卵,但这些特点在适宜条件下却可支持钝缘蜱长达15年的存活期。
养殖方式与生物安全防控养殖方式的差异显著影响着生物安全防控的重视程度。传统养殖模式由于生物安全意识薄弱、技术落后,对动物卫生法规认识不足,对非洲猪瘟等疫病的入侵和传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ASFV是一种以节肢动物为生物媒介的DNA病毒,能够感染家猪、野猪和软蜱,对养猪行业构成严重威胁。
ASFV,作为非洲猪瘟的病原体,具有结构复杂、基因型多、对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等特点,使得防控难度加大。病毒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生物媒介传播以及其他途径,如受污染的水、猪肉制品等。
钝缘蜱不仅是ASFV的自然宿主和储存宿主,还能够通过生物性传播和机械性传播将病毒传播给猪。一旦钝缘蜱感染ASFV,便可能使该地区形成自然疫源地。
我国对钝缘蜱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已知的记录仅限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疆、山西、陕西等地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当前,我国应加强钝缘蜱的分布调查和监测,建立蜱的大数据,以利于对ASFV在我国的疫情发展情况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做好生物安全防控是防控ASF的有效措施。广东省畜牧兽医局于2018年9月11日发布了《防控非洲猪瘟消毒杀蜱流程与用药指引》,为养猪场、生猪批发市场和屠宰场等提供了有效的灭蜱药物和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