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种植

人工养殖蛤蚧技术,探讨蛤蚧养殖方法与效益

因为临床应用的扩大,市场销售的增加以及出口需求,蛤蚧野生资源逐年减少;使人工养殖成为农民一种经济来源的有效途径。在天然昆虫不足时,应投喂人工饲养的土鳖虫、蟑螂等。

人工养殖蛤蚧技术,探讨蛤蚧养殖方法与效益
蛤蚧养殖方法

1. 蛤蚧每年3——4月发情交配,5——6月产卵,7——8月孵化。蛤蚧雄外形明显,雌体粗胖,呈黄色,花纹较细;雄体稍瘦,呈黑色,花纹较粗。雌蛤蚧体重100——200克,小蛤蚧养1年半后雌体可达32厘米;雄体较小,尾稍尖。雌雄比例20——30:1,如果雄性过多会互相争雌争食,咬断尾巴而降低药用价值。

3. 蛤蚧易发生的另一种疾病是夜盲症,发病后,眼球突出红肿,消瘦,15——20天后死亡。防治方法是:平时常喂给维生素A和维生素B。

应选择通风良好、冬暖夏凉、便于诱虫的林荫地。四周用石头和砖砌成封闭式的围墙,墙厚40厘米,高3米。场地中央设一小水池,供饮水用。

关注养殖蛤蚧要选择通风性非常好、相对安静的环境作养殖场,可用黄粉虫作为饲喂的主要食物,也可投喂玉米等植物,要把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分开喂养。养殖蛤蚧每天只需喂一次即可,一次就可以达到全天的营养。

蛤蚧每产1对卵后,隔50天左右又产一对卵,年产4对。在相对湿度70%——90%,温度30——32℃的条件下,经70——80天即可孵出小蛤蚧。

捕捉到蛤蚧后,可加工干制,方法是:用刀背轻击蛤蚧头背枕部,待死后,挖去眼珠,将腹面向上,用铁钉钉住头部,左手持后肢基部,将身体稍拉直,右手以利刀从肛门上部至咽部,以竹片撑开胸、腹壁,取出内脏,用布抹干血液,然后将四肢及尾轻轻顺直,文火烘干,取大小相同的两只合成一对扎好,即成商品蛤蚧。

入工养殖黄粉虫、蝇蛆、蚯蚓、蚕虫等,方法简单,繁殖产量高,只要采取以入工饲养为主,野外采捕为辅的养捕结合,就能解决好蛤蚧的饲料,同时还要人工配制饲料作补充。

蛤蚧人工养殖方法简单、投资少、成本低、效益大、养殖前景好,将成为我国南方山区特种养殖的新亮点。

养殖项目 投资成本 年产量 市场售价 年收益
蛤蚧养殖 约5万元 约5000只 约100元/只 约50万元

以上数据来源于2022年某地区蛤蚧养殖户的实际统计,仅供参考。

人工养殖蛤蚧技术,探讨蛤蚧养殖方法与效益。讲得差不多了,现在聊聊蛤蚧养殖:技术革新,效益倍增。

人工养殖蛤蚧技术,探讨蛤蚧养殖方法与效益

在养殖环境方面,采用生态养殖模式,模拟蛤蚧野生环境,提高蛤蚧的生存率和成活率。在疾病防治方面,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此外,通过人工培育饵料,如黄粉虫、蝇蛆等,解决了蛤蚧饲料来源问题。

案例一:某养殖户采用生态养殖技术,每年养殖蛤蚧1000只,收入达10万元。案例二:某合作社通过养殖蛤蚧,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合作社年收益达50万元。

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蛤蚧养殖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蛤蚧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蛤蚧养殖前景广阔。

1. 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地,要求通风良好、冬暖夏凉、便于诱虫。2. 建立饲养设施,包括饲养箱、饲养房、假山饲养和放养场。3. 饲养管理,包括饲料投喂、环境控制、疾病防治等。4. 蛤蚧捕捉与加工,掌握捕捉技巧,进行加工处理。

蛤蚧养殖技术革新与效益倍增,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途径。在未来的发展中,蛤蚧养殖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我国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1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