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贫困村尝试蛋鸡养殖,以改善村民生活
2011年底,在自治区扶贫办大力支持下,德保县通过竞选,获得广西“十百千”产业化蛋鸡养殖项目。整个项目覆盖贫困村32个,覆盖贫困户2303户。
如今,在我县像王敏一样通过蛋鸡养殖致富的养殖大户就有42户,辐射带动了12个乡55个村2483户发展蛋鸡养殖。
为降低村集体和群众发展蛋鸡养殖采购鸡苗成本,2021年5月青山村整合石头、晚森2个深度贫困村扶贫资金100万元,建成投产6万羽青年鸡育雏场,年育雏量15-20万羽,年总产值150万元,带动群众就业6人,月均工资收入3800元。目前,村集体经济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形成了党建大引领、土地大流转、产业大推动、民生大和谐、社会大发展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林西镇一家蛋鸡养殖场内,村民在捡拾鸡蛋。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林西镇一家蛋鸡养殖场内,村民在整理鸡蛋,准备投放市场。
芙蓉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几年前的3.8万元,提高到如今的21万元;村民收入稳步提升,贫困村、贫困户均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前几年我都在外面打工,后来到蛋鸡养殖场工作,在这里务工离家近,可以照顾家庭,而且一个月还有3000多元的收入,基本上保证了日常生活的开销,家...
党员队伍建设,村民种植、养殖、生活等一系列情况摸得一清二楚。七良村地处平果市太平镇西北部,距县城43公里,也是广西“十三五”贫困村,全村有4...
遵义市罗家大湾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8年5月落户民群村上联合村民组,经过一年的发展,现有蛋鸡养殖10000羽,平均日产蛋量3000枚左右。
看到村里的很多人养殖绿壳蛋鸡,每年都有几万元收入,在家还可以照看小孩。图为向村民发放绿壳蛋鸡苗。当天巴发村举行养殖绿壳蛋鸡发放仪式,将...
报德保讯 “在政策扶持下,2011年我返乡养殖蛋鸡,现在每年产值达250万元。”9月14日,在德保县隆桑镇桥头村,养殖户王敏对笔者说。
蛋鸡养殖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让贫困农户望而却步。为此,该县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采取“能人户+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即政府给贫困户每户价值3000元的产业化到户扶贫项目——75羽的鸡苗和配套鸡笼,受扶持的贫困户将这批扶贫物资入股,由能人大户负责经营。贫困户每年每户享受700元股红,连续享受5年,共3500元。
同时,能人大户还积极吸纳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并支付劳动报酬,贫困户可在这过程当中增加收入并学到技术,为今后独立经营蛋鸡项目打好基础。项目通过能人与贫困户的捆绑模式来实施和实现项目效益,不仅让贫困户增加收入,也学到了技术,达到捆绑扶持、互利共赢的目的。
该县除了创新经营模式之外,还将养殖蛋鸡5000羽以上的养殖户列入养殖示范基地,政府优先解决基地的水、电、路、鸡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定期组织养殖户开展集中课堂培训。
蛋鸡养殖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养殖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
年份 | 贫困村数量 | 贫困户数量 | 养殖户数量 | 辐射带动农户数量 |
---|---|---|---|---|
2011年 | 32个 | 2303户 | 0户 | 0户 |
2012年 | 32个 | 2303户 | 42户 | 2483户 |
2013年 | 32个 | 2303户 | 42户 | 2483户 |
2014年 | 32个 | 2303户 | 42户 | 2483户 |
2015年 | 32个 | 2303户 | 42户 | 2483户 |
德保贫困村尝试蛋鸡养殖,以改善村民生活。的部分结束,现在开始德保村蛋鸡养殖:村民生活新篇章。
巴马镇的“绿壳蛋鸡”之路近年来,巴马镇充分利用绿壳蛋鸡的市场优势,让广大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绿壳蛋鸡养殖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巴发村党支部书记莫梦荣表示,将积极探索绿壳蛋鸡养殖新思路、新做法,发挥养殖示范户辐射带动作用,推广规模养殖,改变群众传统单一的耕作模式。
德保县通过蛋鸡养殖项目,不仅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致富,还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德保县将继续发挥蛋鸡养殖产业的带动作用,助力更多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