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牡蛎养殖技术,探讨其基础、定义及背景
摘要:本文深入解析太平洋牡蛎养殖技术,涵盖基础理论、养殖定义及发展背景,旨在为海洋养殖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
太平洋牡蛎,又称长牡蛎,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的内湾贝类。其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肉质肥美,营养丰富,是国内外市场上备受喜爱的海产品。
1.1 养殖定义太平洋牡蛎养殖是指利用特定的养殖技术,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对太平洋牡蛎进行苗种培育、养殖管理、收获加工等一系列过程,以获取经济效益。
因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渔业结构不断优化,贝类养殖成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太平洋牡蛎因其独特的生长特性和经济价值,成为近年来养殖的热点。
直接养殖包括投石养殖、桥石养殖、立桩养殖、插竹养殖等,是我国传统的牡蛎养殖方式。这些方式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但养殖密度难以控制,产量低而不稳。
深水桩式吊养是一种新兴的养殖方法,具有生长快、肉质肥满、出肉率高、经济效益可观等特点。具体操作如下:
步骤 | 内容 |
---|---|
1 | 选择合适的养殖海区,一般选择风浪较小、水流畅通、有淡水注入、饵料生物丰富的内湾海区。 |
2 | 制作木桩,桩长2.0m,尾径4—6cm。 |
3 | 将经过滩涂养殖的牡蛎脱离水泥棒,壳长8~10cm,8一10只/kg,用电钻在每个牡蛎壳顶钻孔,孔径6mm。 |
4 | 用单股白胶丝将牡蛎串起来,每串重约15kg。 |
5 | 将牡蛎缠绕在木桩上,绕桩长度约1.2m,配以铁钉及铁线固定。 |
6 | 将木桩插入泥沙50~60cm深,可以抗拒海浪的冲击,防止倾斜或倒下。 |
垂下式养殖具有单位面积产量显著增加、海水交流良好、生长率提高、养殖周期缩短、不受海底形状、底质、水深限制等优点。
2.4 浮球网绳调节法浮球网绳调节法具有抗风浪能力强、适合于水流急、风浪大的海区等特点。主要对台架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聚乙烯缆绳、横缆绳、桩绳、浮球、桩等相互联结的海上缆绳和浮球的联结体。
2.5 潮间带采苗及养成技术采苗板为水泥板、钢筋水泥板。采苗板投放时间为6—8月,选用中低两个潮区,定时、定点、定量进行牡蛎苗的采集,平均每片采苗板附着585个苗。
在福建省平阳县,海洋与渔业局对太平洋牡蛎的养殖进行了深入研究。
滩涂养殖是传统的牡蛎养殖方式。在平阳县,养殖者会先将牡蛎从水泥棒上脱离,壳长达到8-10厘米时,用电钻在每个壳顶钻孔,孔径为6毫米。然后,用单股白胶丝将牡蛎串起来,每串重量约15公斤。这种方法使得牡蛎能够在滩涂上自然生长,同时也便于管理和收获。
垂下式养殖是一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方法。在平阳县,这种养殖方式主要应用于风浪较小的内湾深水区。养殖者会在养殖区内每隔2-3米打一桩头,桩头入土约1米,前后两排的桩距为2.5-3米。牡蛎苗可以直接吊挂在棚架上养殖,这种方式不受海底形状、底质、水深的限制,适合在水质无污染的外海进行养殖。
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平阳县的太平洋牡蛎养殖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因为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相信太平洋牡蛎养殖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