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原生动物性疾病是影响牡蛎养殖的重要病害
作者:农园拾趣者•更新时间:22小时前•阅读3
牡蛎,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其养殖产业在我国沿海地区蓬勃发展。只是,牡蛎养殖过程中,原生动物性疾病成为一大难题,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本文将对牡蛎养殖中的原生动物性疾病进行详细解析。
疾病名称 | 病原体 |
---|---|
尼氏六鞭毛虫病 | 尼氏六鞭毛虫 |
沿岸单孢子虫病 | 沿岸单孢子虫 |
牡蛎派金虫病 | 海水派金虫 |
牡蛎线簇虫病 | 线簇虫 |
牡蛎包纳米虫病 | 牡蛎包纳米虫 |
牡蛎纤毛虫病 | 多种纤毛虫 |
原生动物性疾病对牡蛎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病牡蛎全身结缔组织受到破坏,生长停止,身体瘦弱。
病牡蛎鳃丝或外套膜出现灰白色小溃疡,或较深的穿孔性溃疡。
病蛎肌肉消瘦,生长停止,环境条件较差时引起死亡。
组织水肿、坏死,并含大量孢子。
疾病名称 | 流行特点 |
---|---|
尼氏六鞭毛虫病 | 发病时期为5-9月份,8月份开始死亡,9月份达最高峰。 |
沿岸单孢子虫病 | 夏季多发病,发病率可达40%-60%,同时期死亡率达40%-80%。 |
牡蛎派金虫病 | 无专一性,是牡蛎常见的一种寄生虫。 |
牡蛎线簇虫病 | 是牡蛎常见的一种寄生虫,在水温低和牡蛎代谢机能低时致病。 |
牡蛎包纳米虫病 | 尚无有效防治方法 |
牡蛎纤毛虫病 | 5-6月份常发生大批死亡,7月份突然下降,很少再生病。 |
将已受感染的病牡蛎移到盐度为15‰以下的海区养殖,疾病可受到控制。
提早收获,将患病牡蛎移到低盐度海区养殖。
加强水质管理,防止赤潮和水域污染。
科学投喂,提高牡蛎自身的免疫力。
①病原体:尼是单孢子虫。此类病原体对牡蛎养殖构成严重威胁,不仅破坏牡蛎结缔组织,还导致生长停滞。
牡蛎还易受到多种纤毛虫的侵袭,如钩毛虫寄生于消化道,楔形纤毛虫寄生在鳃上,海星精巢虫则在海星性腺和牡蛎消化道中寄居。
1、牡蛎六鞭毛虫病:病原体为海水派金虫,症状表现为鳃丝或外套膜上有灰白色溃疡或深穿孔性溃疡,镜检可见颗粒性血细胞增殖病灶。
三、防治策略:掌控牡蛎病害防线防治方法:将已受感染的病牡蛎移至盐度为15‰以下的海区养殖,可有效控制疾病。
流行特点:本病原为牡蛎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牡蛎病害频发,给养殖业者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④流行特点:夏季多发病,发病率可达40%-60%,同期死亡率达40%-80%。
四、牡蛎养殖病害案例解析:以广东为例案例一:某养殖户发现其牡蛎出现大量死亡,经检测,发现是尼氏六鞭毛虫感染所致。
1. 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提高病害防控能力。
2. 推广科学养殖技术,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