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养殖牛蛙,了解牛蛙基本习性及养殖技术是关键
牛蛙养殖逐渐成为农民朋友的新宠。只是,如何成功养殖牛蛙,了解其基本习性和掌握关键技术是关键。本文将深入解析牛蛙的习性,并详细阐述养殖技术,为您的养殖之路提供有力支持。
牛蛙,学名Rana catesbeiana,原产于北美洲,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养殖蛙类。了解牛蛙的基本习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养殖。
习性 | 特点 |
---|---|
食性 | 杂食性,以昆虫、小鱼、水生植物等为食 |
栖息环境 | 喜温暖湿润,适应性强,能在多种水域中生活 |
繁殖习性 | 一年繁殖1次,产卵量高,孵化率较高 |
养殖池是牛蛙生活的场所,建造合理的养殖池对牛蛙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1. 土池土池面积50~100平方米,池深0.8~1米,可蓄水深60~80厘米。四周的坡度要稍大,以1∶1.5~2为宜。土池的优点是水体相对较大,水质比较稳定,培育出的蝌蚪规格大,变态成幼蛙的规格也大。但管理难度大,敌害也多,成活率较低,一般只有50%左右。
三、蝌蚪饲养管理蝌蚪是牛蛙个体发育的幼体阶段,也是生产过程的苗种阶段,所以是生产牛蛙的物质基础。
蝌蚪主要靠体内卵黄囊提供营养,6天后因为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浮游生物和人工饵料。培育前先施肥,培育浮游生物,解决蝌蚪开口饵料,能提高蝌蚪成活率。
2. 投喂人工饵料投喂的人工饵料主要有田螺、鱼肉、动物内脏、水蚤、豆饼、米糠等。投喂量:7日龄—30日龄的蝌蚪,每1000只每天投饵40克—70克,其中动物性饵料占70%;30天后至变态前,每1000只蝌蚪每天投饵60克—80克,其中动物性饵料占57%。
培育过程中每3天—5天换水一次,每次10厘米—15厘米,每次换水时水温差不能越过3℃,每天要定时清洗食台。蝌蚪经80天—110天培育变成幼蛙,变态前这一阶段死亡率较高,因此要加强管理,停止投喂,保持环境安静,努力提高变态期蝌蚪成活率。
成蛙养殖主要包括饲料、水质、温度、光照等方面的管理。
成蛙的饲料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如田螺、小鱼、动物内脏等。投喂量根据成蛙的体重和生长情况调整。
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换水,防止水质恶化。夏季高温季节,注意降温措施,如搭建遮荫架、种植爬藤植物等。
牛蛙适宜生长温度为18℃~30℃,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长。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冻伤。
牛蛙需要充足的光照,每天光照时间以10小时左右为宜。
水泥池水泥池面积在15至20平方米,深度1米。其优点是水质清澈,便于蝌蚪早期吸附休息,减少窒息风险。水泥池的日常管理较为方便,成活率可达70%至90%,但蝌蚪和幼蛙的规格相对较小。
3. 水质管理水质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至关重要。应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加水或换水,并定期进行消毒杀菌。
1. 放养密度刚孵化的蝌蚪可适当密养,每平方米可放养2000至3000只。因为蝌蚪长大,密度应逐步降低,以适应其生长需求。
2. 饲料调整因为牛蛙的成长,饲料应由小虫子逐渐转变为干虫粉、动物边角料等调配的食物,以适应其营养需求。
3. 气候控制大棚养殖能有效控制牛蛙的生长环境,如温度、湿度、空气等。大棚养殖是牛蛙养殖的理想选择。
蝌蚪池的清整和消毒是确保养殖成功的关键步骤。
1. 水泥池消毒在蝌蚪放养前2天,使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溶液进行消毒,曝晒1至2天后放入干净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