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果农在深山种植猕猴桃,面临技术难题和市场需求挑战
因为猕猴桃消费需求的不断攀升,尤其是对高质量猕猴桃的追求,宁海县深甽镇雷虎岩村的果农们,选择了在深山中开辟一片新天地,种植猕猴桃。只是,这片新天地并非一片坦途,技术难题和市场需求挑战让他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应爱娣、严妙英、王和娣、舒菊香四位村民,近日相约登上了村子附近最高的山头——大洋岗。她们惊讶地发现,长久荒废的“杂草长得比人高”的山地,如今已经被开发成了猕猴桃果园。远眺层峦叠嶂,近看硕果累累,四位村民连声赞叹:“真是了不起!”
年份 | 种植面积 | 产量 |
---|---|---|
2018 | 50 | 10万 |
2019 | 100 | 30万 |
2020 | 200 | 50万 |
2021 | 300 | 70万 |
从数据可以看出,这片深山猕猴桃果园的发展势头强劲,产量逐年攀升。只是,这背后却隐藏着许多挑战。
技术难题:绿色种植的挑战绿色生态种植的猕猴桃,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绿色生态种植的猕猴桃更是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只是,绿色生态种植的技术难题却让许多小规模农户望而却步。
2011年8月,胡银昌决定租赁这些已荒废的高山梯田,重新整修、利用、保护。他给自己“约法三章”:一是只种植不养殖,保护环境保护水源;二是只种山上原生的植物,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保护植被和土地;三是切切实实给村民带来收益。
市场需求:挑战与机遇并存正在给猕猴桃园锄草的大蔡村一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用锄草剂,3个人花10天时间就可以把2000余亩地的草锄一遍。而用人工锄草,需要30个人花55天时间。这里一年需要为猕猴桃基地锄草5次。春秋季节,是直接用锄下来的青草铺在地上当肥料,冬天则需要把草烧成灰铺在地上,这也是村民们传统的施肥方法。
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之路胡银昌和村民们一起,经过四年多的努力,修复了2000多亩梯田,并种上各种植物。目前梯田已经进入养护阶段。他们相信,只有保护好这片土地,才能让猕猴桃产业可持续发展。
宁海果农的深山猕猴桃种植之旅,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在深山中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也为其他地区果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21年,商人将新西兰佳沛公司研制的阳光金果和魅力金果引进国内,被果农大面积种植。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农户缺乏市场信息,导致盲目跟风种植。宁海深甽镇大蔡村的胡银昌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租赁荒废的高山梯田,种植原生态高山猕猴桃,聘请专家指导,经过四年努力,形成年产猕猴桃50万公斤的规模。
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宁海果农们在种植猕猴桃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寻求突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宁海猕猴桃产业将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