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长毛兔养殖助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探讨其发展现状与前景

严经理的长毛兔养殖规模,从最初的200只发展到现在的600只,年收入6万余元。在外地打了几年工,回来还是想到了喂养兔子,事实上,养殖长毛兔这条路...

长毛兔养殖助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探讨其发展现状与前景

该信贷产品借助保险保障功能,先通过保险公司为养殖的长毛兔进行保险,防范基础风险;再由财政风险补偿金、保险公司、银行按4∶4∶2的比例对产业扶贫贷款进行风险分担,最后通过获取贷款的扶贫经营主体带动帮扶贫困户。

截至7月末,蒙阴县金融机构共对全县兔产业发放各类扶贫贷款3350万元,支持和带动102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天山网讯2019年,洛浦县通过招商引资,成立和田洛健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在山普鲁镇博斯坦库勒村建立起养殖基地,发展长毛兔养殖项目。

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兔毛纺织技术的改进,对兔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长毛兔养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全国长毛兔之乡的蒙阴县,2005年长毛兔存养量达到了300万只,兔毛产量2000吨,产值达2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地区 长毛兔存养量 兔毛产量 产值 农民人均纯收入
蒙阴县 300 2000 2 4000
其他 ... ... ... ...

2017年,返乡创业青年黄宝华回到社迳乡塔下村成立江西全南县亿源兔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办塔下村亿源长毛兔养殖基地。总投资一千多万元,发展种兔养殖,当年存栏种兔长毛兔5000只,实现年产值400万元。

今年,他为了扶持全县贫困户发展养殖长毛兔,实行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带动模式,采取订单农业利益连接,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入股入社等形式,带动全县500多名贫困户,共同发展长毛兔产业,使50多名贫困户在基地打工脱贫,四百多名贫困户在家养长毛兔脱贫致富。

专家介绍,近年来,河北省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农村投入扶贫资金力度不小,但由于资金大多分散发放,往往形不成气候。而股份合作制改变了这种状况,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政府扶持资金由过去的直接到户,变为精准投放到合作社,依托项目,实现资本权益到户。这一合作模式,把社会、政府、农户手中的人、财、物、技术等资源融为一体,在经营过程中,保证了各种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长毛兔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养殖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

长毛兔养殖助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探讨其发展现状与前景。的部分结束,接下来是长毛兔养殖:农民脱贫新途径。

长毛兔养殖助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探讨其发展现状与前景

白涧鑫汇长毛兔养殖合作社建在白涧村的一个半山腰上,天气潮湿,由于兔舍气味儿很大,工人刘兴芹在里面忙上一会儿,就要出来喘口气。白涧村地处涞水县城西北约100公里处的深山中,是我省新一轮建档立卡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村,村民八成是贫困人口,56岁的刘兴芹就是其中之一。

刘大妈是半年前才来打工的,负责管理两个兔舍、100多只长毛兔。她每天上午九点多上班,下午四五点回家,月工资1800元。在她看来,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一个独子在外打工,老伴儿腿有毛病,刘大妈一直撑着这个家。守着两亩沙土地,刘大妈年年种玉米,全是靠天收,好的时候能打千八百斤,每年能挣1000多元,还不算种子、化肥的投入。儿子常年在大城市打工,辛辛苦苦每个月也只有2000多元。

尽管干的活儿有点脏,但刘大妈也乐意,她说:“这是给自家干活呢!”

原来,两年前,刘大妈家得到了政府扶持的一组长毛兔,按当时的市场价,合计为1000元。为了形成产业,政府组织将长毛兔集中养殖,每户又拿出300多元,成立了现如今这个合作社,选了年轻又有见识的村支书刘文清牵头经营。于是,刘大妈这样的贫困户都成了合作社的股东。

为了让股份覆盖每一个贫困人口,当地设计了一套算法,按村里553个贫困户计算,政府支持的贫困资金就达55万元,再加上村民自掏腰包凑的16万元,总计70多万元作为合作社的原始基金,平均到个人头上,每股将近400元。

去年,刘大妈和老伴儿每人领到360元的分红,“没操心,没出力,这笔钱像天上掉下来的。”她高兴地说,不仅如此,她手里的股金也已翻了番。

近年来,长毛兔行情走俏。“这两年什么赚钱?除了猪,就是长毛兔了。”刘文清说,兔毛有“软黄金”之称。目前来看,保守计算,一只长毛兔一年纯利达120元。前景好,又适合山地养殖。近年来,涞水县大力推广长毛兔养殖。

36岁的刘文清成熟稳重,已经当了两届村党支部书记,见识广,在村里很有威信。长毛兔合作社初见效益之后,他又提出组建林果合作社的想法,希望将村里的土地流转起来建成苹果园,已无暇种地的刘大妈毫不犹豫就将土地转了出去。

这意味着,刘大妈除了每月能领到1800元的工资、每年拿长毛兔合作社的分红之外,还会定期收到一笔土地流转费,算下来,刘大妈和老伴儿每年至少有23000多元的收入了。

如今,在白涧村,很多人正在像刘大妈一样成为既拿租金、股金又挣薪金的“三金”农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