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批新型绒山羊培育成功,开启绒山羊产业新篇章
昨日,谈及自己培育的新型陕北白绒山羊羔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玉林教授的语气中透露出满满的兴奋。这项研究成果的取得,对我国乃至世界绒山羊种质资源的创新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这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例家养动物多基因多位点一次性操作的实例。陈玉林教授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敲除了FGF5基因和MSTN基因,使得这些新型绒山羊比其他品种的绒山羊具有更高的产绒量和生长速度。
陈玉林教授表示,这项技术实现了多项技术的一体化操作,并使技术难度和技术风险大大降低,成功率高达25%以上,而传统的核移植技术成功率最高仅为15%。
绒山羊产业是我国北方牧区及农牧交错区的特色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绒肉兼用型绒山羊新品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性核心工作之一。
这项研究证实了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家畜中大批量进行多位点基因编辑的可行性,为我国绒山羊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加大农业研发投入。此次新型绒山羊的成功培育,正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生动体现。
新型绒山羊的培育,不仅有助于提高绒山羊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还能为农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年份 | 绒山羊存栏量 | 绒产量 | 产值 |
---|---|---|---|
2010 | 500万头 | 1.2万吨 | 12亿元 |
2015 | 600万头 | 1.5万吨 | 15亿元 |
2020 | 700万头 | 1.8万吨 | 18亿元 |
从上表可以看出,陕西榆林绒山羊产业发展迅速,绒山羊存栏量、绒产量和产值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在陕西的广袤土地上,一项农业科技新突破正在悄然发生。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玉林教授团队与榆林学院屈雷教授团队携手南京大学黄行许教授团队,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基因编辑绒山羊种群,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绒山羊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这些新型绒山羊羔羊不仅绒毛更多、生长更快,而且在生产性能方面也达到了预期效果。部分羔羊的日增重可达到300克以上,远超传统绒山羊品种。这一成果为绒山羊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有望在短时间内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地方政府支持,产业升级加速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将农业作为立市之基。在政府的支持下,榆林市积极推动绒山羊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些举措为绒山羊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案例分享:从实验室到市场这项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到实际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某养殖场引进了这些新型绒山羊,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其产绒量和生长速度都有明显提升。这不仅提高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也为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因为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绒山羊产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我国绒山羊产业将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