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蛤蚧养殖技术,关注蛤蚧繁殖、饲养与管理

在广袤的农业领域中,蛤蚧养殖正逐渐成为一门热门的养殖技术。它不仅关乎蛤蚧的繁殖、饲养与管理,更关乎如何提高产量与质量。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蛤蚧养殖的各个环节。

蛤蚧养殖技术,关注蛤蚧繁殖、饲养与管理
蛤蚧的繁殖

蛤蚧,又名仙蟾、大壁虎,是一种珍贵的药用动物。在人工养殖过程中,繁殖是关键环节。

繁殖方式 要点
人工繁殖 将待产雌体单独饲养,待其产卵于纸上时,可攫下纸取卵孵化。
孵化温度 孵化温度在30-33℃,经100天左右,即可孵出小蛤蚧。
饲养环境

选择通风阴凉干净的平房或楼房作为饲养室,室内设置饲养箱若干个。饲养箱一般用旧的包装小木箱改制而成,尺寸为50cm x 40cm x 30cm,箱面的一半用塑料纱窗或铁窗纱。

饲料投喂

蛤蚧活动期,除雨天外,每天傍晚要打开黑光灯诱虫提供饲料。人工养殖大壁虎的过程中应以动物性昆虫为主、植物性昆虫为辅的原则,否则易导致大壁虎的营养不良,发生疾病。

防寒防暑

蛤蚧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耐寒性较差,也不抗严热。一般在8~12℃能存活,但处在冬眠状态;13~17℃开始出洞活动;17~21℃开始吃食;最适的温度为22~30℃,当温度升高到32℃以上时,蛤蚧也感到明显的不舒适,开始食欲减退、食量减少,甚至不吃,生长发育停止。

老鼠不仅吃蛤蚧,还会把蛤蚧咬死、在蛤蚧活动场里打洞,造成场内外相通使蛤蚧跑掉。对鼠、蛇的危害主要靠防范,防范的办法是,饲养场的墙基处理要严,地基要扎得深一些,墙基部要用水泥砂浆抹严,防止老鼠打洞进入。

防蚂蚁

蚂蚁虽然个体小,但它是社会性的、集群性昆虫,它们无孔不入,很容易进入蛤蚧饲养场、饲养房。防治蚂蚁有以下几种方法:

修防蚂蚁水沟:在饲养场周围或饲养房周围修一深15厘米,宽20厘米的水沟,里面常年有水,蚂蚁不能进入。

药杀:用氯丹粉1份、黏土4份混合调成泥浆,涂在围墙外壁基部一周,高20厘米,也可以防止蚂蚁进入。

分级管理

成年蛤蚧体质强健,对不良环境因素抗逆能力强,能捕食较大的昆虫;幼体蛤蚧对不良环境因素抗逆能力差,且不能捕食较大昆虫。所以对蛤蚧群要实行分级管理,即可把成年健康的个体选放一室、体弱的成体选放一室、幼小个体选放一室、中等个体选放一室。这样可以分级投喂饲料虫、分别管理。

饲养场内尽量避免外来人员参观,管理人员进入场内工作时,动作要轻,不要造成大的响动,尽量保持场内安静。饲养场周围避免放鞭炮或有其他大的响动或震动,尽量不给蛤蚧群造成惊动。

在南方地区,养殖蛤蚧需特别注意环境的搭建与维护。选择干燥、通风、阴凉的场所作为养殖场,确保场地周围无鼠、蛇等敌害。饲养室内设置多个饲养箱,箱体采用透气性良好的材料,如塑料纱窗或铁窗纱。在饲养场进出口处设置消毒池,使用3%氢氧化钠水或3%克辽林水溶液进行消毒,防止病原体带入。

蛤蚧养殖技术,关注蛤蚧繁殖、饲养与管理

蛤蚧的饲养管理至关重要。保持饲养场清洁,定期清扫场地,及时清除粪便和剩余饲料,减少疾病发生。在投喂饲料时,以动物性昆虫为主,植物性昆虫为辅,确保蛤蚧营养均衡。此外,要特别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夏季高温时泼水降温,冬季寒冷时做好保暖工作。

蛤蚧繁殖时,雌雄比例约为5:1,可自由交配。待产雌体单独饲养,用布遮挡笼内,待其产卵于纸上时,可收集卵进行孵化。孵化温度控制在30-33℃,约100天左右即可孵出小蛤蚧。人工养殖分为箱养、室养、假山饲养和放养场等多种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养殖方式。

蛤蚧病虫害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常见的病虫害有蚂蚁、鼠、蛇等。防治蚂蚁可采取修防蚂蚁水沟、药杀等方法;防止鼠、蛇进入饲养场,需加强饲养场周围环境治理,及时处理鼠洞、蛇洞,并定期使用灭鼠器、电子驱鼠器进行防范。

蛤蚧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受个体差异影响。为提高养殖效益,应对蛤蚧进行分级管理。将成年健康个体、体弱成年个体、幼小个体和中等个体分别饲养,分级投喂饲料,分别管理。对于健壮的成年蛤蚧,可投喂较大的饲料虫,冬眠期室温保持在8-12℃;对于体弱成年蛤蚧或幼体蛤蚧,投喂的饲料虫可以小一些或爬行力较弱的昆虫,便于其捕捉,冬眠期饲养室温度最低不能低于13℃。

因为人们对中药材需求的不断增加,蛤蚧作为一种珍贵药用动物,其市场前景广阔。通过科学的繁殖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分级管理,提高蛤蚧养殖产量和品质,将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9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