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竹荪种植,需掌握适宜气候、土壤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竹荪,被誉为“菌中皇后”,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吸引了众多种植者。只是,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限制,竹荪种植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北方竹荪种植的适宜气候、土壤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助您成功种植出高品质的竹荪。
竹荪生长对气候条件要求较高,以下为北方竹荪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 | 具体要求 |
---|---|
温度 | 15℃-28℃ |
湿度 | 70%-90% |
光照 | 散射光,避免直射阳光 |
土壤条件 | 具体要求 |
---|---|
土壤类型 | 沙质壤土或壤土 |
土壤pH值 | 5.5-6.5 |
土壤有机质含量 | 2%-3% |
病虫害 | 防治方法 |
---|---|
竹荪粘菌病 | 选用健康菌种,避免使用病菌种;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定期喷洒杀菌剂。 |
竹荪菌核病 |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定期喷洒杀菌剂。 |
蚜虫 | 采用生物防治,如释放蚜虫天敌;使用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
场地整理:选择向阳、通风、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耕地,整地做畦床,宽1m,高30cm,长度不定。
播种:采用层播法铺料播种,每平方米用种8瓶,种块不宜太碎,以蚕豆粒大小为宜。
发菌期:播种后,盖好薄膜,温度保持在25℃左右,每天通风一次,每次30分钟;一月内不喷水。
现蕾期:30天后待白色绒毛菌丝长满畦面时,覆盖1cm消过毒的熟肥土,然后撒一层树叶或松针。
出菇期:40天后子实体相继形成,温度宜控制在28%,湿度保持在90%,喷水时间应在早晨7点以前,一般每天通风一次,温度高时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30分钟。
种植季节:一年可种植两次:春栽在5月初播种,8月可以采收;秋栽在9月播种,翌年夏季采收。
越冬管理:竹荪播种一次可采收两年以上,但在北方,竹荪越冬是一个重要环节。具体做法是:在霜降前后,土壤开始冻结前,用杂草、树叶等将畦床盖好,厚度以15cm左右为宜。
北方竹荪种植需要掌握适宜的气候、土壤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才能提高产量与品质。希望本文能为北方竹荪种植者提供有益的参考,祝您种植成功!
选择合适的场地至关重要。理想的场地应具备向阳、通风、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条件。例如,在四川某地,李师傅的竹荪种植基地就位于一片开阔的田野,四周环绕着青山,光照充足,空气清新。
1. 培养料配制:李师傅选用玉米芯、玉米秆、杂木片等材料,经过粉碎、浸泡、清洗等步骤,确保培养料的含水量适中。在北方地区,培养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为宜。
2. 种植季节:竹荪一年可种植两次。春栽一般在5月初播种,8月可采收;秋栽在9月播种,翌年夏季采收。以李师傅的基地为例,春栽和秋栽的种植时间都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灵活调整。
3. 播种方法:采用层播法,先铺5cm厚的培养料,再播种,最后覆盖10cm厚的培养料。播种时,每平方米用种8瓶,种块大小以蚕豆粒为宜。
三、竹荪生长管理1. 发菌期:播种后,保持温度在25℃左右,每天通风一次,每次30分钟。一月内不喷水,以利于菌丝生长。
3. 现蕾期:30天后,待白色绒毛菌丝长满畦面时,覆盖1cm消过毒的熟肥土,然后撒一层树叶或松针。菌丝扭结成菌蕾时,每天向畦面喷水,保持空气湿度80%,温度25℃。
竹荪粘菌病的病原是美发菌Comatricha pulchellRost,又名美发网。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粘菌易生长。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避免病害发生。
竹荪播种一次可采收两年以上。在北方地区,越冬管理是关键环节。具体做法是:在霜降前后,用杂草、树叶等将畦床盖好,厚度以15cm左右为宜。覆土前浇灌封冻水,使畦床和畦旁沟内灌足水。翌年春季土壤开始解冻时,分两次揭开覆盖物,每次隔7天,然后进入正常出菇管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