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葵越冬温室种植,探讨适宜温度、湿度及病虫害防治
黄秋葵,别名秋葵、补肾菜、羊角豆、洋辣椒,是非洲原产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如今在美洲、埃及、加勒比海地区及东南亚广受欢迎。在我国,因为农业科技的发展,黄秋葵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优化。本文将详细探讨黄秋葵越冬温室种植的适宜温度、湿度及病虫害防治。
1. 种植设施选择:一般采用保温性能较好的日光温室进行种植。温室外盖一层草苫,地面铺设地膜,后墙张挂反光幕,以增强室内光照。
2. 品种选择:选用中早熟矮生型黄秋葵品种较适宜保护地种植。如台湾五福、清福、卡里巴、东京五角等。
3. 播种期:播种期以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为宜。播前种子用温水浸种24小时,然后在25~28℃条件下保湿催芽。芽长0.5厘米时,播于营养钵中,每钵播2粒,覆土1厘米。
4. 整地:深翻细耙,按60厘米行距开沟,沟内撒施复合肥750千克。然后做成15厘米高马鞍形小高畦,在垄上覆盖地膜。
5. 定植:当幼苗达到3~4片真叶,日历苗龄30~40天时即可定植。定植时选晴好天气,按株距25-30厘米行距60厘米打孔定植。
五、温度管理6. 温度管理:在冬季最冷的月份,温室内一般夜温应维持12~15℃,白天气温应达25~30℃,日平均温度13~20℃。遇灾害性天气,需进行临时加温,以保证温室最低气温不低于8℃。
7. 肥水管理:黄秋葵定植后至第一朵花开放一般不追肥浇水,结荚后开始追肥浇水。浇水追肥次数应少,以免降低地温。浇水要在晴天上午进行,在膜下浇小水。
七、病虫害防治8. 病虫害防治:病毒病是黄秋葵的主要病害。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
八、采收9. 采收:黄秋葵从播种至采收第一嫩荚一般需60~80天。花谢后4~7天,果荚长7~10厘米时为收获适期。采收时应用剪刀剪断梗部,避免劈伤植株。
黄秋葵越冬温室种植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种植设施、品种选择、播种育苗、整地定植、温度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综合考虑。掌握好这些技术要点,才能提高黄秋葵的产量和品质,为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种植环节 | 技术要点 |
---|---|
种植设施 | 选择保温性能较好的日光温室 |
品种选择 | 选用中早熟矮生型黄秋葵品种 |
播种、育苗 | 播前种子温水浸种,保湿催芽 |
整地、定植 | 深翻细耙,按60厘米行距开沟,做成小高畦 |
温度管理 | 保持温室最低气温不低于8℃ |
肥水管理 | 结荚后开始追肥浇水,次数少 |
病虫害防治 |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 |
采收 | 花谢后4~7天,果荚长7~10厘米时为收获适期 |
从黄秋葵越冬温室种植,探讨适宜温度、湿度及病虫害防治。过渡到黄秋葵温室种植:温湿度调控与病虫害解决方案,我们开始新的讨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