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县致力于发展长毛兔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普安县,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气候生态资源和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孕育着一场长毛兔养殖的产业革命。如今,长毛兔产业已成为普安县继烤烟、茶叶、核桃、草地生态畜牧业、芭蕉芋之后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
年份 | 养殖户数量 | 兔存栏量 | 兔毛产量 | 产值 |
---|---|---|---|---|
2015年 | 300户以上 | 10万只以上 | 未公开 | 未公开 |
2016年 | 600户以上 | 30万只以上 | 未公开 | 未公开 |
2019年末 | 2000户以上 | 100万只以上 | 1750吨以上 | 3.5亿元 |
普安县计划在2015年投入扶贫资金450万元,其中300万元用于兔舍等设施建设,150万元用于种兔贷款贴息资金。未来,普安县将逐年根据项目资金情况部署,整合财政、扶贫、发改、交通、水利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围绕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专业村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集中使用。
普安县江西坡社区双江组农民颜亨忠,便是这一产业变革的受益者。50多岁的他,与老伴一起养殖长毛兔,从原来的小打小闹发展到规模发展庭院养殖,最近两年收入16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兔“名人”。
上世纪90年代,宁波对口帮扶黔西南州,镇海区具体帮扶普安县。因为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和城市化高速发展,宁波优势产业长毛兔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在外寻求发展空间,突破产业壁垒成为必然。2006年,在镇海区和普安县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将长毛兔产业从东部转移到普安,共同探索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扶贫模式。
在完善防疫防病体系方面,普安县组建县兔产业发展中心,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疫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以户为单位的长毛兔管理档案,实现防疫防病的精准管理。同时,强化养殖户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引导兔农集聚规模发展,实现防疫防病集约管理。
在完善良种供繁体系方面,普安县将在2015年依托贵州新大德信兔业有限公司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投资2000万元建成普安德信种兔繁育中心和研发培训中心。计划用2-3年时间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知识产权的“普安白兔”系列良种品牌,逐步形成以种兔繁育中心提纯育繁、扩繁场和良种繁育户培育扩供的良种供繁网络体系。
普安县长毛兔产业,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着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为普安县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普安县长毛兔养殖热潮兴起普安县,一个位于云贵高原的边陲小县,近年来却因长毛兔养殖产业而声名鹊起。据统计,今年普安县计划将长毛兔数量发展到10万只以上。为支持这一计划,普安县正筹建一系列配套产业链,包括兔饲料加工厂、兔毛加工厂等,形成从产前到产后的完整服务体系。
为了确保长毛兔产业的健康发展,普安县加大了技术培训力度。今年6月,来自该县的行政、技术骨干及养殖户共100多人接受了为期6天的专家培训,内容涵盖长毛兔发展规划、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多个方面。这些培训不仅破解了养殖技术难题,更为项目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防疫防病与良种繁育体系完善 长毛兔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新引擎“一只兔,油盐醋;十只兔,新衣裤;百只兔,娶媳妇;千只兔,进城住。”这首在普安县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长毛兔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巨大贡献。从最初2006年底的251只长毛兔种兔,到如今的长毛兔存栏12.83万只,长毛兔产业逐渐成为普安县农民增收的新兴支柱产业。
普安县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市场拓展等多方面措施,正努力将长毛兔产业打造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产业。
兔业供销体系与市场风险应急机制为应对市场风险,普安县采取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筹集资金,创建兔产业发展风险基金,确保兔毛收购保护价,解决兔农的后顾之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