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职工转型养鸽,成为当地“鸽子大王”
“当时身边的亲朋好友在养鸽子,虽然规模很小,但是赚钱比小卖部要多,我觉有前景,就去做了。”
2003年,禽流感疫情袭来,让李艳玲措手不及,但她凭着壮士断腕的决心,将自己的养鸽场维持下去。
54岁的桂光宇是安徽池州贵池区涓桥镇凉亭村人,1982年走上教师岗位,1987年转岗进入国营企业,并很快提任为负责人。2000年企业改制,桂光宇下岗了。“很多人因为失去工作而沮丧,而对于我这个‘不守本分’的人来说却是机遇。”回忆起当初转岗和下岗的经历,桂光宇坦诚地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国企负责人,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束缚,下岗正好让他找到了冲破藩篱、闯荡一番的“借口”。
老田获得的荣誉吴彦飞摄 映象网信阳讯爱鸽子、养鸽子,就地创业当起了“鸽子王”。信阳市淮滨县防胡镇的农民老田凭借自己对鸽子的喜爱和对养殖技术的掌握,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经过7年的发展,如今,老田已成为豫南地区最大的养鸽专业户。
戴宝健的养鸽场里养殖了1.5万多对鸽子,成为港闸区名副其实的 鸽子大王 。他带着从当地养殖场引进的 美国 落地王 和 法国 卡奴 种鸽回到了家乡...
从当初整日与文件、数据打交道的公职人员,到如今饲养着5000多对鸽子的 养鸽大王 ,谈及其中苦乐,老黄颇为感慨。我还动员了村里的一些退休、下岗职工加入我的鸽场。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尤其是养殖业,技术是关键要素,弄不好会血本无归。为了学技术,桂光宇到江苏、上海等地的多家大型养鸽厂求学,还买回了很多养殖技术之类的书籍,一边拜师,一边潜心攻读……苦心人天不负,投产的第一年净赚50万元。此后几年,鸽业市场比较平稳,他先后追加投资300万元,到2012年底,固定资产已由原来的120万元增至500万元,产值和利润也实现了翻番,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能力增强。此外,还在青阳、安庆、枞阳等地扶植了20多家养殖专业户。2012年6月,池州市秋浦鸽业有限公司也应运而生,同年11月“秋蒲王”成功注册,获得池州市知名商标称号。
只是,正当秋浦鸽业昂首迈进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禽流感席卷而至,秋浦鸽业难逃厄运。2013年4月,因为H7N9的大面积扩散,人人闻禽色变。由于市场的自动关闭,已经到了出售期的上万只成年肉鸽以及商品种鸽只能重复喂养,二次投资。与此同时,新雏还在不断孵出,鸽多笼少,拥挤踩踏,每天都有大量的鸽子死亡。就这样,每天白白耗费七八千元的资金,6个月净亏150多万元。面对惨痛的损失,桂光宇没有放弃,咬紧牙关硬撑着。半年后,疫情平稳,市场渐渐开启,此后,企业进入修复期,直到2014年10月,才逐步走出阴霾。
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在进行大量市场调查后,确定了自己新的创业方向——养鸽子,厂址就选定在自己的家乡——涓桥镇凉亭村的一片空闲地,面积有近30亩,依山傍水,适宜搞养殖。
当初放弃公办教师这一体面的工作转岗企业,众人不理解;现在又放弃采矿业这个赚大钱的行当,回家养鸽子,更是引起了众多非议。
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走过了艰难的2013年,在桂光宇的坚守下,今年前6个月,公司销售成品鸽5万多只,实现销售收入120万元。当问及创业的感受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时,桂光宇微笑着说,养殖业与其他产业不一样,市场变数大,利润起伏也大,坚持自己,顶住压力,经得起打击,便是他和秋浦鸽业努力的方向。
1 李德勇;下岗职工慎投资;农村新技术;2001年11期 .2 倪汉章 ,汪仕俊 ,杨义芹;下岗职工“出中心”问题探析;新疆农垦经济;2002年04期 .
鸽子养殖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养殖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
他就是武鸣县城厢镇的 养鸽大王 陈锋。1996年陈锋多次去到广东中山,了解肉鸽的品种和养殖情况,并引进了美国王鸽开始进行养殖,成为了武鸣县最早的鸽子养殖户。来到城厢镇大皇后村陈锋的养鸽基地,就能听见鸽子此起彼伏的 咕咕 叫声,基地内道路两旁一排排整齐的鸽舍。
下岗后不久,桂光宇便与几个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在贵池区原解放乡创办采矿场,生产铜多金属矿,并获取了“第一桶金”。因为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桂光宇开始意识到小矿山这类粗放、高耗的企业将会渐渐失去优势,于是便果断地放弃了在别人看来如日中天的事业。
从一名下岗职工到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万元的“鸽子大王”,桂光宇的创业故事深深打动着周边的人。
通过下岗职工转型养鸽,成为当地鸽子大王。的铺垫,我们可以开始下岗职工养鸽致富,打造地方鸽业新标杆。
“当时周围的亲朋好友都在养鸽子,虽然规模不大,但收益却比小卖部强,我觉得这行有潜力,于是决定投身其中。”李艳玲回忆起当初的抉择,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只是,她的养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3年,禽流感疫情爆发,让她措手不及。但她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硬是挺过了这场危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