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在长江流域正开辟第三产卵场
未来,国航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向社会开放公益放流站,让公众了解更多长江濒危鱼类保护知识,同时还将深入学校、社区,组织开展以“中华鲟保护”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减少。中华鲟,这座复杂、独特的基因库,亿万年来基本没有进化,因此更加容易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濒危、灭绝。与任何一个物种一样,中华鲟也是一座复杂的、独特的基因库。从宏观角度看,如果这一物种灭绝了,还影响着与之相关的多个物种。
去年春夏,长江口为期半年的幼鲟监测结果也首次为零。这些来自科学界的零监测报告似乎都指向了同一严峻事实——受生境破坏、环境污染、航运和过度捕捞等影响,野生中华鲟正面临一场“无后之殇”,其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正当人们为之黯然神伤时,长江口却意外传来了好消息。
会上,曾发表论文宣布白鲟灭绝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建议,重点关注长江流域多年未见的鲥鱼、鯮鱼,以及停止自然繁殖的物种。
在会上,长江办马毅主任表示,对以中华鲟、白暨豚等珍稀物种为代表的长江水生生物进行保护,是长江水域生态保护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专家表示,这一重大发现预示着,中华鲟很可能正在远离葛洲坝的下游开辟新的产卵场,抑或顺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在原地提前产卵,物种延续重现希望。
长江大保护|白鲟灭绝后,专家会商如何保住江豚等濒危物种 近日,科学家宣布长江白鲟已灭绝一事引发广泛关注。长江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究竟保护得如何?保护工作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1月14日,围绕长江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的保护现状和对策,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在武汉组织召开专题会议。
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是当务之急。
科学监测显示,2013年和2014年秋天,位于长江上游的中华鲟产卵场连续两年颗粒无收。
记者昨天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获悉,4月16日,该所科研人员在长江口长兴岛南部、长江隧桥东部水域监测到一尾野生中华鲟幼鱼。
9专区新品热卖人气好物居家生活服饰鞋包母婴亲子美食酒水一....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一批中华鲟、长江鲟的人工保种场,有了一定规模的亲本库,突...
根据《实施方案》总体目标,到2025年,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珍稀濒危物种资源保护将取得阶段性成效,水生生物关键栖息地得到有效修复和保护。
保护方案发布,中华鲟等珍稀濒危物种资源保护2025年取得成效来源:青瞳视角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这是我国首个针对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出台的专项实施方案,有助于持续做好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对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经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鉴定,此次发现的中华鲟幼鱼为2014年秋天产卵繁殖。往年,上游秋季繁殖的中华鲟幼鱼洄游至长江口,最早也要等到次年5月中上旬,且幼鱼体长多在15厘米左右。此次监测到的时间比往年提前了约一个月,而体长仅10厘米。
长江口发现幼鱼,终结连续两年零产卵的担忧,专家推测——中华鲟或正开辟“第三产卵场”,生死关头,拥有1.4亿年进化史的“水中活化石”再现超凡适应力。
据此,科研人员判断,要么中华鲟在离长江口更近的地方寻觅到了新的产卵场,要么就是在原先的产卵场提前繁殖。
中华鲟在长江流域正开辟第三产卵场,以保护这一濒危物种。已经分析完毕,现在看长江流域新产卵场,中华鲟保护新篇章。
长江流域新产卵场的发现,为中华鲟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保护好这一珍贵的物种,让中华鲟在长江的怀抱中继续繁衍生息。让我们携手共护长江,守护生命之源,共创美好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