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我国鲻鱼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取得突破

5月29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家,对水科院南海所承担的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鲻鱼类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进行了现场测试验收。

我国鲻鱼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取得突破

因而一直以来在内地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近几年来,部分地区率先开展饲料鳜鱼养殖试验示范,大力推进鳜鱼产业化。因为技术突破,鳜鱼养殖产量随之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鳜鱼养殖产量已超40万吨,达401490吨,较上年同比增长7.36%。

广东为鳜鱼苗种和养殖的主产区

从地区发展情况看,广东是鳜鱼苗种和养殖的主产区,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鱼苗产量和近40%的养殖量,苗种繁育技术十分成熟。除此之外,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湖南等地鳜鱼养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产量处于前列,2022年分别为76610吨、48550吨、45477吨、31259吨、31168吨,分别...

项目实施期间取得成果

在项目实施期间,应用所建立的鲻鱼种苗繁育技术,结合其他品种的特点,先后取得几种海水鱼类的种苗大批量生产成功,产品销往台湾等地。本项研究于1992年1月首次在广东省突破攻关了30余年的鲻鱼人工育苗难关,1993年1月重复试验,育出体长1.7~2.3厘米的鱼苗56400尾,亲鱼催熟催产率25%~30%,成苗率28%,提前两年达到“八五”攻关指标。

2010年1月至6月,共催产梭鱼子二代亲鱼500尾,获受精卵1.2亿粒,催产率为80%,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60%-95%,育出3cm-6.8cm子三代鱼苗3000万尾,育苗成活率约为50%。同时,该项目经过3年研究,已选育出第二代和第三代梭鱼优质亲鱼共1500尾,鲻鱼亲鱼300多尾;育出3cm以上鲻鱼鱼苗400多万尾、梭鱼鱼苗6000万尾。

绿鳍马面鲀人工繁育技术突破

该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珍稀海洋生物繁育与保护研究团队,自2006年开始进行绿鳍马面鲀人工繁育试验研究,在野生亲鱼驯化、生殖调控、受精卵收集和孵化、苗种培育和饵料转换等方面逐步攻克难关,近期成功突破了绿鳍马面鲀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现已形成工厂化车间养殖、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多种模式。

鲻、梭鱼是国内外传统的海水养殖鱼类,鲻鱼有“鲥舅”之美称,而梭鱼在南方全人工繁育成功尚属首次,目前鱼苗已辐射销售至珠江三角洲和南方沿海地区。专家对该项目所取得的进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建议要将该研究继续开展下去。

记者苏桂除摄 自2017年起,中水产院东海所联合海南省农业学校等单位,通过多年开展多纹钱蝶鱼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了多纹钱蝶鱼苗种规模化高效繁育技术。促进海水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使我国海水养殖从消耗大量蛋白和小型鱼类的肉食性鱼类养殖转换到消耗少量蛋白和吃藻类的植食性鱼类养殖。

渔业养殖是我国海洋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渔业规模化养殖是立足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实际,引进高层次的渔业技术、装备和现代管理方法,推动海洋渔业长远发展,成为科技为指导和依托的现代化...

作为第4次热潮的核心养殖对象,海水鱼类养殖的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海水鱼类苗种繁育技术的突破性进步为海水养殖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不断取得新...

将我国鲻鱼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取得突破,为渔业发展提供新路径。梳理完毕后,可以着手探讨鲻鱼繁育技术突破,助力渔业升级转型。

我国鲻鱼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取得突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9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