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种植

小冬枣成为乡亲致富大产业,源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种植技术

黑龙江边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更是孕育出无数珍稀作物的摇篮。在这里,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种植技术,将小冬枣发展成了一项大产业,助力乡亲们走上了致富之路。

小冬枣成为乡亲致富大产业,源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种植技术

“我叫程正新,2014年,我家乡东极抚远迎来了原产国外的蔓越莓。我被视频中的收获场景深深震撼,查阅资料后,我发现这果实不仅好看,还富含营养。于是,我决定回老家,亲手尝试种植。”抚远蔓越莓种植基地技术员程正新回忆道。

面对冬枣坐果率低的问题,程正新通过对自家枣树的分批试验,出一套有效的应对方法。他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写成书面材料,免费发放给农民,谁家枣树有问题,一个电话他随叫随到。2008年开始,他自觉担当全村冬枣技术指导员,把所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乡亲。在他的指导下,全村的冬枣产量比最初增产40%以上。

夏天走了,秋天悄悄来到了枣园。走进刘铁的300亩冬枣种植基地,一条小路曲径通幽,圆圆的冬枣一簇簇缀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昨天还是青青的颜色,今天就蒙上了一层微红。刘铁告诉记者,现在正是灌糖期,再过一个月,枣才最好吃,那时真的是脆甜可口、入口即化。

产业 优势 效果
林果产业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 实现群众增收致富
冬枣产业 地理优势和气候优势 带动经济效益,发展空间良好
茶产业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彝族乌撒烤茶文化 推进脱贫致富,注入发展动力

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富则农村富。在诸城市南湖片区南部,立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环境,林果产业成为了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园区现种植苹果、樱桃,已成为本地果农的致富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使得园区所产大樱桃个头大、色泽艳、风味浓、口感好、硬度高。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程正新想用知识技术帮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他看来,这不仅是自己的创业机会,也是家乡发展的机会。他的家乡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程正新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家乡的冬枣产业一定会更加辉煌。

冬枣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预估今年亩产量能达3000斤。下一步,我们将创新举措、优化服务,为广大枣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让小冬枣真正成为乡亲们的致富果。

小冬枣成为乡亲致富大产业,源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种植技术

2015年,程正新正式成为一名“蔓越莓女孩”,将大学所学的组培知识投入到实地实验中。尽管抚远的地形、气候条件和蔓越莓的习性存在差异,但程正新凭借不懈的努力,逐渐掌握了蔓越莓种植的秘诀。在她的带领下,抚远的蔓越莓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在另一片土地上,山东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西孙村的枣农丁太平,也凭借对冬枣的热爱和执着,将小小的冬枣变成了富民的大产业。1984年,沾化在下洼镇秦口河流域发现56棵老冬枣树,当地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这一资源的价值,积极引导枣农种植冬枣。

丁太平种植冬枣已有23年,他用心经营着每一棵枣树,从施肥、浇水到修剪、防治病虫害,每一道工序都亲力亲为。经过35年的精心培育,小冬枣在丁太平的枣园里茁壮成长,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这些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去创新,就能将地理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正如程正新和丁太平一样,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土地上书写着致富传奇。

展望未来,因为科技的进步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地理环境与技术将共同驱动农业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期待更多像程正新和丁太平这样的农民,用智慧和汗水,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8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