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花卉

黄秋葵常见病虫害包括叶斑病、白粉病等

黄秋葵作为近年来备受推崇的蔬菜,其嫩果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喜爱。只是,黄秋葵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如不及时防治,将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以下将详细介绍黄秋葵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黄秋葵常见病虫害包括叶斑病、白粉病等
一、黄秋葵常见病虫害
病虫害名称 症状 防治方法
疫病 叶片出现暗绿色水渍状不整形病斑,扩大后转为褐色,茎变细并呈褪色,全株萎蔫或倒伏。 发病初期用72%锰锌、霜脲WP5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WP900倍液等喷雾,隔7-10天1次,防治2-3次。
病毒病 植株染病后全株受害,顶部细嫩叶片花叶或褐色斑纹状,早期植株矮小、结实少或不结实。 不从病田留种,选用抗病品种,发病初期用5%菌毒清WP400-500倍液或20%病毒AWP400倍液等喷雾,隔7-10天1次,防治3次。
白粉病 叶片、茎蔓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状物,严重时叶片卷曲、枯萎。 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雾,隔7-10天1次,防治2-3次。
蚜虫 叶片、嫩茎上聚集大量蚜虫,分泌蜜露,导致叶片卷曲、发黄、生长受阻。 发病初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阿维·啶虫脒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等喷雾,隔7-10天1次,防治2-3次。
蚂蚁 蚂蚁聚集在花器上为害,导致花器受损,影响授粉。 用48%乐期本EC1000倍液喷雾或5%锐劲特EC1500倍液喷雾或用锐劲特0.3%的药液拌木屑撒于蚂蚁出没的地方诱杀。
毒毛虫 黄秋葵开花后,蚂蚁常聚集在花器上为害,导致花器受损。 用48%乐期本EC1000倍液喷雾或5%锐劲特EC1500倍液喷雾或用锐劲特0.3%的药液拌木屑撒于蚂蚁出没的地方诱杀。

1.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黄秋葵品种,从源头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5. 化学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1. 采摘时间:黄秋葵成熟后,果柄变软,果实饱满,即可采摘。

3. 保鲜方法:将采摘后的黄秋葵放入塑料袋中,于4-5℃流动冷水中冷却10分钟,再贮于7-10℃环境下,保持95%的相对湿度,可保鲜7-10天。

黄秋葵采摘与保鲜技巧解析

保鲜黄秋葵在0~5℃的冷库中,可以贮藏7天。而在室温下,仅能贮藏2~3天。尤其在炎热的夏季,由于温度高、水分蒸发快,果面容易变得革质老化。因此,采摘时应选择清晨,剪齐果柄,将嫩果装入保鲜袋或塑料盒,再小心放入纸箱或木箱,迅速送入0~5℃的冷库预冷。预冷的最佳时间是18~24小时。

黄秋葵常见病虫害包括叶斑病、白粉病等

黄秋葵在整个生长周期都可能遭受病虫害的侵扰,特别是成株期受害较为严重。常见的病虫害有白粉病、病毒病、根腐病等。针对这些病虫害,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防治:如10%一遍净、10%蚜虱净、10%大功臣等3000倍液进行喷雾。此外,针对蚂蚁的侵扰,可以使用48%乐期本EC1000倍液喷雾或5%锐劲特EC1500倍液喷雾,或用锐劲特0.3%的药液拌木屑撒在蚂蚁出没的地方进行诱杀。

黄秋葵苗期和成株期都可能感染疫病。当幼苗长到20厘米后,疫病病斑会从叶片向主茎蔓延,使茎变细并呈褪色,直至全株萎蔫或倒伏。叶片染病通常从植株下部叶尖或叶绿开始,发病初期为暗绿色水渍状不整形病斑,扩大后转为褐色。防治方法包括:在发病初期,使用72%锰锌、霜脲WP5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WP900倍液或64%杀毒矾WP4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WP500倍液,隔7~10天喷雾1次,连续防治2~3次。

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的实践中,发现黄秋葵的常见病虫害包括苗期立枯病、根结线虫病、白粉病和病毒病,主要虫害为白粉虱、蚜虫、蚂蚁和椿象。针对这些病虫害,研究人员采取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如选用无公害蔬菜的适用农药,喷雾时尽量避免喷在花器或嫩果上,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

因为黄秋葵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的防治将成为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未来,应加强黄秋葵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测,推广绿色、环保的防治技术,确保黄秋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8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