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水温低,蟹类易发病
序号 | 预防措施 | 具体操作 |
---|---|---|
1 | 清除池底淤泥 | 淤泥的主要成分是大量残饵、有机物、死亡的机体和生物排泄物。过多的淤泥容易引发水质恶化,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机酸、硫化氢、氨等,使池水附值下降、抑制和危害河蟹的生长和生存。 |
2 | 冰冻照晒池底 | 蟹池清理后,理清水沟,用机械定期抽水,尽量使池底经过严寒冰冻和阳光照射一个月左右,以改善池底的土质状况,让一些病原体经冰冻和在日光的照射下被杀死。 |
3 | 推荐使用低温芽孢杆菌 | 冬季水温低,推荐使用适合低温的芽孢杆菌“三环活力源-肥水型”稳定水质,同时可以每半个月使用一次“底从净”改底,预防纤毛虫,防止底层缺氧。 |
4 | 药物消毒 | 蟹苗放养前20天,用生石灰、漂白粉等严格消毒,生石灰消毒每亩用75公斤~100公斤,将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漂白粉消毒每亩用15公斤~20公斤。 |
5 | 移栽水生植物 | 水生植物可以为河蟹提供栖息、蜕壳环境,还可为其提供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饲料并降低水中的氨氮含量、增氧,改善水质。水产品种当中的沉水植物有苦草、小茨藻等,浮游植物有水花生、浮萍等,这些植物要在冬春播种、移栽或移植,使得蟹池覆盖率达60%以上。 |
6 | 蟹体消毒 | 蟹苗下池前,用合适的药物消毒。常用每升15毫克~20毫克浓度的高锰酸钾浸泡20分钟~30分钟,或用每升10毫克浓度的漂白粉溶液浸泡10分钟~15分钟。 |
7 | 建好进排水系 | 除了考虑水流充足、水的理化因子符合蟹的生长,不受污染和不受病原体外,还要注意进排水用同一水渠而导致的相互传染和重复感染,所以要求每个养蟹池都能单独地将池水排出去。 |
近年来,河蟹病害日趋严重,给河蟹养殖业构成了较大威胁。要控制蟹病爆发, 要治本,即从预防入手,从冬季抓起。冬季水温低,蟹类易发病,因此在这个季节的养殖过程不能掉以轻心。
冬季蟹塘的肥水管理是保证蟹类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由于冬季水温低、光照弱,蟹塘的肥水工作相较于其他季节更具挑战性。一旦发现水质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
管理不当,易引发疾病的发生。因此,在低温天气下,养殖户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严格控制水温,保持在26-28℃之间。
合理投喂,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
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稳定。
加强蟹苗管理,避免蟹苗受到病原体感染。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冬季蟹类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案例一:冬季蟹池底质处理的关键步骤在江苏省某养殖户的蟹池中,由于连续几年的过度养殖,池底淤泥积累严重,水质恶化,河蟹病害频发。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养殖户采取了以下措施:彻底清除池底淤泥,这一过程不仅清除了大量的残饵、有机物和生物排泄物,还减少了有机酸、硫化氢、氨等有害物质的积累。利用冬季低温,对蟹池进行冰冻照晒,通过机械定期抽水,让池底在严寒和阳光下照射一个月,有效杀灭病原体。最后,通过改底和消毒,为河蟹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浙江某地区,由于冬季水温低,蟹塘的肥水管理成为关键。养殖户采用了适合低温的芽孢杆菌“三环活力源-肥水型”来稳定水质,并每半个月使用一次“底从净”进行底质改良,预防纤毛虫,防止底层缺氧。同时,通过合理投放水生植物,如苦草、小茨藻等沉水植物和水花生、浮萍等浮游植物,既为河蟹提供了栖息和蜕壳的环境,又降低了水中的氨氮含量,增氧,改善了水质。
在江苏另一养殖户的蟹苗放养前20天,严格进行药物消毒。使用了生石灰和漂白粉进行消毒,生石灰消毒每亩用75公斤至100公斤,漂白粉消毒每亩用15公斤至20公斤。这样的消毒措施有效地预防了蟹苗携带病原体,保障了蟹苗的健康生长。
案例五:进排水系统的优化在湖北某地区,养殖户注意到了进排水系统的重要性。他们确保每个养蟹池都有独立的排水系统,避免了不同蟹池之间的交叉感染。同时,进排水渠道的选择也避免了病原体的传播,保障了蟹池的水质安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