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年回乡养鹅,带领贫困村民创业脱贫
标题 | 内容 |
---|---|
回乡养鹅的初衷 | 邵明明曾因家庭贫困放弃治疗,如今他通过养鹅回馈家乡,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
创业历程 | 邵明明曾在外打工,经历挫折后回乡创办养鹅合作社,从零开始,逐步发展壮大。 |
合作社发展 | 鸿丰养鹅专业合作社已吸纳27户村民加入,其中包括8户贫困户。 |
成功案例 | 合作社在短短一年半内出栏8万多只鹅,为村民创造可观收入。 |
邵明明,一个普通的80后青年,却有着不平凡的创业故事。他回乡养鹅,带领贫困村民创业脱贫,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邵明明7岁时不幸摔伤,家境贫寒,无法负担医药费。他的父亲为了给他筹钱治伤,去潼关卖棉花却不幸身亡。这段经历让邵明明深知贫困的滋味,也激发了他改变命运的决心。
2008年,邵明明辞去工作,回到东朱营村。他发现村里以草莓种植为主,但规模不大,于是决定从草莓入手,带领全村人致富。只是,他很快发现,养鹅行业更具潜力。
“为什么我们就不试试养鹅呢?”邵明明说,“其实那时候也有年轻人激情因子作祟的因素。”
于是,他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开始了养鹅事业。他租用空闲的鹅舍,进行消毒,精心照料每一只鹅。经过努力,他的养殖场一次能养殖1万只鹅,近一年半时间,仅他自己养的鹅已出栏8万多只。
邵明明并没有止步于此,他还成立了鸿丰养鹅专业合作社,吸引了潼关、洛南等县以及本地的村民加入。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独有的品牌,从种鹅养殖、鹅苗孵化、养殖、屠宰、销售,延伸到饲料、兽药、鹅绒加工、鹅肉餐桌经济,建立完整产业链。
“我们合作社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并签订合同,确保养殖质量,在出栏时由合作社统一联系销售。”邵明明说,今后会建立孵化室等,尽全力带动更多的人发展白鹅养殖。
他的成功,也引起了不少回乡创业青年的关注。本村村民、隔壁村民、附近乡镇养殖户都纷纷前来学习养鹅技术。
毕业于银川科技学院的司雪也是一位年轻的创业者,她回乡创办了红红家庭农场,成为远近闻名的鹅司令。她从养鹅中找到了乐趣,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邵明明和司雪的故事,只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带动家乡经济发展,改变农村面貌。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地政府投资260万,建设电商聚集区,鼓励更多青年人才回乡。这对于像邵明明和司雪这样的年轻人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邵明明说,他从小感受到了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生活的艰辛,在学校读书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待学有所成后回乡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
如今,邵明明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振兴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邵明明曾在广东打工,凭借吃苦耐劳和勤学,成为车间主任、厂长,后来自己办厂。只是,2012年他被骗,损失60万元。为支付工人工资,他只身前往菲律宾打工,并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技术站稳了脚跟。在国外打工挣来的钱,他先给工人们付工资。
在六安市金安区东桥镇,有这样一位95后姑娘,她既是厦门大学硕士毕业的高材生,也是家乡十里八村有名的养鹅大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返乡创业的女硕士,汤翠琳。2020年,27岁的汤翠琳从厦门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硕士毕业了,她想回家乡做点事,从养殖家乡的大白鹅做起,但遭到了父母的反对。
2015年,陆川县滩面镇青年沈靖凯回到家乡发展养鹅业,创业之初,市关工委领导多次前往调研并给予大力支持。目前,沈靖凯已在滩面镇新旺村建成3280...
90后留洋大学生佘安琪,通过人工干预,突破了铜鹅全季产期的行业难题,成功让鹅厂一年四季都能出产鹅蛋。创业之初,她就想将两种产品结合,制作出卤铜鹅作为拳头特色产品。短短两年时间,一家两千多万年产值的三农企业横空出世。
成汉生觉得,拉粪、割草、搞清洁的工作虽然辛苦,但能挣2000多元,心里踏实。杨光裕的成功,证明了回乡发展大有可为,引起了众多回乡创业青年的关注。
华阴市孟塬镇宋峪村33岁的邵明明,放弃月薪上万元的工作,回乡创业办养鹅合作社,一年半时间出栏8万多只鹅,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位80后小伙养鹅致富的故事。
邵明明表示,小时候吃过很多村民家的饭,如今不能只顾自己发展产业,也要让大家一起挣钱。10月初,入股合作社的8户贫困户各分得3000元红利。
邵明明回忆起自己的幼年经历,表示自己14岁时靠捡破烂挣学费到渭南学烹饪,后在渭南、北京的饭店打工。
四年后,一同在国外打工的一名河南籍同事因为要照顾家里的白鹅养殖而辞职,让他萌生了创业养殖白鹅的想法。不久,他便辞去月薪1.2万元的工作回到家乡华阴市。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邵明明开始养鹅,顶着一些村民的嘲讽和不懂技术等困难,最终成功养殖了白鹅。
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进行水果、蔬菜种植生产,带领村民投身新型农业生产,增收致富。为了支持村里的养殖户做大规模,合作社通过合...
在朱峰的带领下,当地村民也尝到了规模化的甜头,一下子发展起来60个草莓大棚,带着村民成立合作社,有了规模就会有市场,也就有了市...
这位朴质、勤劳的创业青年告诉记者:“我是2016年回乡创业的,经过两年时间的考察,2018年我去江苏买了5000只青头麻鸭苗做试验,但是存活率只有10%,试验不成功,亏本5万多元。谭耀富对未来养鸭产业充满信心,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养鸭子8000只、养鹅5000只,总产值可达60万元,收入20万左右,比2020年增加了5万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