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种植兴起,为农民开辟致富新途径
在广袤的田野上,一种新型作物正悄然兴起,它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更为无数农民带来了增收的希望。这就是蓝莓,一种富含营养、市场需求旺盛的水果。
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栽培种植蓝莓技术体系,开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2018年22日,“聚美山东——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北线采访团走进淄博市博山区蓝莓种植基地,见证了这一变化。
近年来,阿克苏市柳源镇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围绕发展现代产业,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探索特色种植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在柳源镇天海村,村民袁守金家的板蓝根种植基地里,工人们穿梭在田间,熟练地收割着板蓝根,现场呈现出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
偶然机会决定种蓝莓遭到家人强烈反对,但因为蓝莓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乐平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蓝莓种植的行列,农村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同时,蓝莓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旅游、物流等产业。
在蓝莓园的另一边,张树华的母亲和姐姐正在拿着塑料桶摘蓝莓,她们告诉记者,从一大早开始摘,已经2个小时了,每人只摘了三四斤,摘好了马上就给客户送去。
十几年前,潍坊坊子区解家村家家户户种草莓,曾经全村600亩的草莓地如今只剩下20亩,今年草莓的收购价格跌到了5毛钱每斤。四年前,村民张树华将自家的草莓地钟上了蓝莓苗,经过悉心栽培,如今蓝莓已经丰收,卖出了200元每公斤的高价。
赵女士和好友拿着小桶,开始精心挑选着每一颗成熟的蓝莓,她告诉记者,以前她从超市中买的蓝莓个头偏小,口感有些酸涩,远没有这里的好吃。“现在在蓝莓园中自己动手采摘,这是另外一种体验。等摘完了,我会给家人同事再带回去些,和他们共同分享。”赵女士说。
记者走进蓝莓树看到,一穗穗蓝莓枝叶上结出了蓝紫色和青色的果实,交相辉映甚是好看,成熟的蓝莓直径能达到两公分,在蓝莓树下还散布着松树皮和牛粪,张树华摘了几颗让记者直接品尝:“我种植的蓝莓都是有机的,用黄豆、鹌鹑粪、牛粪、花生饼做肥料,就连树上的青虫、毛虫都是用手除,摘下来可以直接吃。”记者尝了一颗,果肉酸甜可口。
让他们在公司进行蓝莓生产的同时,学习蓝莓种植和育苗技术,推荐他们承包蓝莓种植或者蓝莓种苗代养工作,由公司提供种苗、技术及回收工作,农户提供土地及人工。先后有60户村民加入到了连邦蓝莓种植中,种植面积达到200亩,每户年可增加收入5万元。蓝莓种植进一步拓宽了老百姓增收致富渠道,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新引擎。
蓝莓种植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
以“一地多元、一地多收”为目标,探索农业生产复合式种植,根据土壤肥力、气候条件、作物生长等特点,选取互利共生作物进行空间复合式种植,在茶叶...
8月,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小西沟村蓝莓种植基地,蓝莓试种成功。进入盛果期后,每亩蓝莓预计收入可达万元以上,能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蓝莓已成熟每公斤卖到200元
如今,张树华34岁,他告诉记者,自己要继续在土地上创业,把种植蓝莓种出新希望,并带上村民一起致富。
很多农民都开始种植蓝莓。农民种植蓝莓要先从野生蓝莓说起。
2010年10月,张树华拿着2000元钱来到了济南一家苗木公司,买了120株如手擀面粗细的蓝莓苗。“看这些树苗,我心里也在打鼓,我当时就想先做实验尝试一下,看它们能不能成活。”为了让蓝莓苗平安过冬,张树华用土将它们全部埋了起来,直到2011年3月天气逐渐变暖才把树苗全部挖出,种在地里。当年6月,120棵蓝莓苗成活,但是没有开花也没有结果。
技术体系,开创山区农民增收增收致富的新渠道。该蓝莓基地拥有现代化核心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1542.5亩,2011-2012年逐步扩建规模达到山林3000亩、种植蓝莓基地650亩、榛子基地530亩。其中:办公场所800平方米,质检、实验、科研室650平方米,有机食品生产车间1890平方米,有机产品保鲜库500平方米,鸡舍、猪圈、
常管理需要人手,在蓝莓采摘旺季,最多时日需1300人,其中贫困人员约500余人,每天能收入100多元。库区乡积极探索蓝莓发展与村集体经济发展联结机制,利用省级农业扶持资金,建设蓝莓大棚,租金收入归集体所有。利用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在东许庄村新建停车场2处,展厅10间,冷库3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承包给
草莓地里种蓝莓收益成倍提高
“现在蓝莓刚开始成熟,就有客户打电话过来要带着家人来采摘了。”张树华正说着,手中的电话就响了,有客户已经到了村口,询问张树华是否在家,要来蓝莓园里摘蓝莓。
张树华告诉记者,像赵女士这样慕名而来的市民很多,有的市民在节假日会带着孩子一起来采摘,蓝莓园外停满了车。“但蓝莓成熟的季节天气比较炎热,一些采摘的市民受不了采摘的辛劳,摘不了太多的蓝莓,又想带一些回家,我和家人会提前摘好一些现成的,放在塑料盒中称好,方便他们带走。”
为什么要在草莓地上改种蓝莓呢?张树华告诉记者,2010年他在新闻上看到,蓝莓每斤都能卖到400元,而自己的草莓价格却越来越不景气,“蓝莓这么高的价格,看着别人能种,我为什么不能种!”带着这种想法,张树华开始查看书籍,到网上搜索资料,并积极地向外地蓝莓种植户们请教。
据张树华介绍,蓝莓种植中很难管理,现在种植了4年多,还是有树苗会不断死掉,需要一直补苗。“我看书上说,蓝莓可以摘一百年,六七年就要剪一次树枝,重新长出新枝后才能不断结果。”张树华说,蓝莓有机种植成本比较高,每亩的肥料就要3000多元,4年的蓝莓树,一棵树一年要喂四锨牛粪、三斤鹌鹑粪、还要加上黄豆、花生饼等,三亩蓝莓前三年就投入了16万元。
高投入也为张树华带来了高收益。“以前种草莓的收益是以千元计算,而蓝莓的收益是以万元计算的,即时我今年把蓝莓卖到50元一斤,销售1500斤,也能赚个四五万元。”张树华说,有机蓝莓并不愁卖,他现在又开发了3亩蓝莓地。
原肥城蓝莓种植成为农民致富新引擎户年增收5万元。齐鲁网眼下,走进位于肥城市边院镇葛庄村的山东连邦蓝莓种植园,不及人高的蓝莓树上一颗...
6月18日,记者来到了坊子区坊城街办解家村,在白浪河水库内的南岸就是村民张树华的蓝莓园。进入蓝莓园,露天的田地里整齐的种植着一排排蓝霉树,树上还架着防护网。“这些防护网是为了防止鸟捉果实的。”说着,张树华便把紧着引进了蓝莓园。
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张树华用自己平日里积攒的1万多元钱,又买了700棵苗,并把种植了十几年的草莓地里刨了,重新种上了蓝莓,开始精心培育。
打电话来的是高新区的赵女士。赵女士告诉记者,前些天她看到好友发的微信朋友圈,得知张树华这里可以摘蓝莓,就拉上了好友找到了这里,也想体验一把摘蓝莓的乐趣。“第一次见蓝莓树,原来是长成这样的。”说着,赵女士迫不及待的摘了一颗放进嘴里,不由感叹:“真的太好吃了!”
为发挥当地生态优势,近年来,库区乡引进了高端水果——蓝莓种植。当地成立蓝莓产业党支部,定期开展组织生活、技术学习、业务交流等各项活动,...
去年,张树华开始学习培育蓝莓苗,由于没有好技术,他育苗8000株现在仅成活了2000株,村里的两户村民见他种蓝莓赚钱,把树苗买去大半。“剩下的苗子,我要培育成盆景,把他们卖到城里观赏去。”张树华说。
潼关万农合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太要镇欧家城村积极引进蓝莓种植产业,五亩蓝莓近期相继成熟上市,预计产量可达2000多斤,更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蓝莓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果盘子”,更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和增收途径。走进种植大棚,一盆盆蓝莓整齐排列,生机盎然。
当张树华想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开始他的蓝莓事业时,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与继续与山东各地的蓝莓种植户们联系,向他们取经。为了让父母放心,张树华还驾车带着父母来到泰安一家蓝莓种植园中参观,看着蓝莓卖出的高价,又听说每亩蓝莓的产量能达到2000斤,老人这才放心让张树华继续做。
市民慕名而来边摘边吃还带回家
在了解了蓝莓种植兴起,为农民开辟致富新途径。后,我们再来看看蓝莓种植:农民增收新引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